台東的土把人黏住! 李屏宜愛「木」花東刻下美好

公視藝文紀錄片《藝術很有事》今 (7/28) 晚8點,全新上架〈呼吸・花東的山與海-李屏宜〉。生長於花蓮、定居於台東的藝術家李屏宜,將豐沛的花東自然美景,融入在她的木刻版畫裡。節目製作團隊透過鏡頭,回顧李屏宜的歷年創作,並仔細端詳她首次挑戰總寬超過兩米的大尺幅作品《海波浪》,並隨她回到《呼吸:風景》系列創作的起點-池上。

▲▼藝術家李屏宜表示第一次接觸木刻版畫就喜歡上它,對於木板上自然的木紋基底,呈現很東方性的一種符號和質感,深深地被吸引。(圖/公視 提供)
▲▼藝術家李屏宜表示第一次接觸木刻版畫就喜歡上它,對於木板上自然的木紋基底,呈現很東方性的一種符號和質感,深深地被吸引。(圖/公視 提供)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版畫組畢業的李屏宜,曾以為自己喜歡台北的生活,畢業後到台東工作、定居,2020年受台灣好基金會之邀到台東池上駐村,同年又有南島國際美術獎的邀請駐村,當地人對她說:「台東的土很黏,會把人黏住!」

喜愛慢活生活的她,在台東生活越久,越發現這裡的生活步調和安靜、乾淨的感覺,的確很適合自己的創作狀態,也可以在現實與理想之間維持平衡,專心地投入創作。

李屏宜表示:「對我來說,能持續創作的前提,就是維持心靈上很平靜的狀態。如果前十年我是全職藝術家,可能就會為了生計而經常內心焦慮,應該沒辦法做出現在這些作品。」

▲李屏宜就讀研究所時,以所飼養的《蘭壽》金魚創作出一系列作品 (2018~2022)。(圖/李屏宜 提供)
▲李屏宜就讀研究所時,以所飼養的《蘭壽》金魚創作出一系列作品 (2018~2022)。(圖/李屏宜 提供)

李屏宜憶起第一次接觸木刻版畫,就喜歡上創作過程,從製版、刻版、調油墨到印製,一層又一層,需要時間的累積,最吸引她的是「木板有毛細孔、有自然的木紋基底,是很東方性的一種符號和質感,與橡膠板完全不同。」

她採用單版複刻印製技法,在創作過程需要縝密思考。《藝術很有事》鏡頭記錄李屏宜在設定好版數後,木板每刻到一階段就先印一個色彩,經多次的逐步雕版、多次逐步的疊色套印,才終於完成作品,李屏宜分析:「在創作邏輯上,猶如一直在堆疊背景色,再讓物件一一浮現,與繪畫創作相反。」

▲李屏宜《呼吸:風景》系列,「版」與「畫」並置創造「鏡像風景」,奪下高美館「2022高雄獎」首獎。(圖/李屏宜 提供)
▲李屏宜《呼吸:風景》系列,「版」與「畫」並置創造「鏡像風景」,奪下高美館「2022高雄獎」首獎。(圖/李屏宜 提供)

李屏宜的《呼吸:風景》系列,讓人在動蕩不安的疫情時代下,重新聚焦土地情感,展現寧靜與美好,一舉奪下高雄市立美術館的「2022高雄獎」首獎。

《藝術很有事》製作團隊不僅隨她回到該系列創作的起點-池上,她也分享當年如何突破作品,「某天工作到很晚,壓印後掀開作品卻發現『板子比印出來的紙本還要好看』,於是決定將板和畫一起展出!」

而這以往僅作為創作載體的「版」與作品的「畫」並置後,所創造的「鏡像風景」,打造了刻板與畫作虛實對話的獨特性,也突破了傳統版畫的複數性,獲得評審的青睞,為版畫創作開創嶄新篇章。

▲李屏宜2023年首次挑戰總寬超過兩米的大尺幅作品《海波浪》。(圖/李屏宜 提供)
▲李屏宜2023年首次挑戰總寬超過兩米的大尺幅作品《海波浪》。(圖/李屏宜 提供)

《藝術很有事》製作團隊更以鏡頭仔細端詳李屏宜2023年首次挑戰最大尺幅作品《海波浪》,帶出浪花如綿密細泡般展延,青墨則再現了鏡像天空的蔚藍海水,佇立洋流中的背影投射出創作者的自由心嚮。

李屏宜分享:「《海波浪》這件作品其實不是這麼完全的對稱,板子與印出的紙本空間多了不對稱的突破,好像也是下一個新的起點,去探究更多可能性。」

公視7月推出《夏日.花東》系列,除了全新上架〈呼吸・花東的山與海-李屏宜〉,並策展推出〈一生追逐光:江賢二〉及〈拉黑子的海洋序曲〉兩集,從不同藝術家運用不同媒體材,呈現對花東的深厚情感。更多詳情請上公視《藝術很有事》臉書粉絲專頁查詢。

▲李屏宜的創作多從小物件出發,第一張作品《我所見的光合作用》(2009) 取材自租屋一隅的小風景。(圖/李屏宜 提供)
▲李屏宜的創作多從小物件出發,第一張作品《我所見的光合作用》(2009) 取材自租屋一隅的小風景。(圖/李屏宜 提供)

(文圖提供/公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