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7月起擴大限塑 限用透明垃圾袋

【陳君明 台東】

3個多月的垃圾禁運禁燒,及去年尼伯特颱風遺留的垃圾,幾乎是塞爆了台東13座垃圾掩埋場,台東縣政府也提出活化計畫,希望能延長掩埋場壽命,然而實際走入各掩埋場,許多可回收物卻充斥其中,依照統計,台東的一般垃圾裡,有超過4成是紙類,塑膠類占了2成,另外3成是廚餘,環保團體就批評,垃圾分類若不確實,無論掩埋或焚燒都將無濟於事,而台東縣政府則要求,民眾7月起僅能使用透明塑膠袋,方便資源回收的檢視。

怪手不斷將已埋了3年以上的垃圾挖出,經過機器水洗、風選,人工重新分類,為了增加建農垃圾掩埋場掩埋空間,台東縣環保局斥資3千萬元進行活化計畫,以應付早已堆積如山的垃圾。

台東縣環保局副局長 陳信憲:「篩選出可燃性的垃圾,跟資源回收物還有沙土等,騰出掩埋場的空間,我們估算至少再(延長)1年以上。」

由於高雄市自去年11月,拒絕代燒垃圾後,台東的垃圾只能就地掩埋,如今全台東13座垃圾掩埋場,超過一半都已飽和,尤其人口數占全縣一半,垃圾量最多的台東市建農掩埋場,更已堆有3層樓高。

台東市公所清潔隊長 鄭至哲:「尼伯特颱風所造成的農業廢棄物,大概是3萬公噸左右,大概是台東市1年左右的量。」

(燈管不是不能丟進去嗎?那個燈管),那個亂丟,住附近的,(如果不讓他丟,又會罵你喔),對呀,就是我們不好做人。

但掩埋場真的埋了該埋的垃圾嗎,隨機拍攝縣內的垃圾子母車,或台東市街區的垃圾車,都可以看見可回收物,及不可回收物混雜其中,甚至民眾隨意開車進入掩埋場,直接丟棄可回收的建築廢棄物,據環保署統計,台東資源回收率僅有45%,遠低於全國平均值的55%,成效全國墊底。

台東市民 劉美杏:「他們(民眾)只會分紙類、鐵鋁罐,玻璃的話就丟進去了,政府不重視,人民也覺得沒關係。」

台東荒野議題組長 蘇雅婷:「本來應該要進行分類的,任何民眾只要付了錢,就放行讓他堆到掩埋場去,這個其實對掩埋場的掩埋方式,是非常不恰當。」

垃圾掩埋場活化計畫開挖一個月來,未腐化的垃圾裡,將近9成是塑膠袋,也因此台東縣政府宣布,7月起擴大限塑範圍,也將嚴格稽查,店家不得提供一次性餐具,民眾也需使用透明垃圾袋,方便清潔隊員毋須破袋,便能分辨是否做好資源回收。

台東縣環保局長 謝清泉:「如果民眾不聽勸導,而要把非透明垃圾袋,丟進垃圾車的話,我們可以依法,開罰1千2到6千元的罰鍰。」

然而環團卻認為,除了落實糾舉重罰外,更應該教導民眾如何細分資源回收,因此成立了首座民間零垃圾教育中心,鼓勵鄰近民眾將垃圾送到中心丟棄,並由志工協助分類。

台東環盟召集人 廖秋娥:「就是把目前的分類做得更細,把目前沒有處理的那一塊,去運作處理得更好,讓大家看。」

台東縣環保局長 謝清泉:「我們台東幅員狹長地廣人稀,要推行像都會區這樣分類的機制,是有它的難度,所以這段時間我們在努力,每年都有進步。」

環團或環保單位都強調,無論垃圾是焚燒或掩埋,若資源回收分類做得不徹底,都會嚴重影響後端處理,民眾若不齊力參與,總會有反撲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