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泥搶儲能 首座高階電池廠動土

台泥企業集團25日在高雄舉行三元能源科技高雄鋰電池廠新建工程動土典禮,瞄準國際高端客戶。(柯宗緯攝)
台泥企業集團25日在高雄舉行三元能源科技高雄鋰電池廠新建工程動土典禮,瞄準國際高端客戶。(柯宗緯攝)

近年積極轉型綠能的台泥,昨在高雄小港舊紙廠舉行國內第一座高階高容鋰電池工廠動土,預計2023年完工,未來產品鎖定太空科技、千萬電動超跑頂端客戶。面對政府預告要收碳費,台泥董事長張安平昨表態支持,但反對齊頭式「一刀切的碳費」。

可供2.4萬輛電動車使用

昨動土典禮,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高雄市長陳其邁都出席,表達重視態度。陳其邁表示,台泥起家厝就在高雄鼓山,這次投資意味重新定錨,將高雄打造為能源科技發展重鎮。

小港超級鋰電池工廠,是台泥旗下三元能源科技負責打造,共投入120億元,未來產能1.8GW,換算一年可供約2萬4000台電動汽車所需長程電池量。但台泥表示,生產高階高容量電池鎖定頂端客戶,將專供太空科技、千萬電動超跑使用。

台泥解釋,所謂高階高容量電池,可在相同單位時間下,比一般電池放電量高10至20倍,已有國際客戶表達興趣。

台泥本就有能元科技,生產高功率圓柱形電池芯,未來加上三元能源,合計一年電池總產能會到3.2GWh。而高度自動化的小港廠,設定為「前導計畫」樣板,未來成功後,張安平說,考慮到國外複製設廠。

支持碳稅 不認同一刀切

面對環保署預告《溫管法》,要對國內200多家排碳大戶收取碳費,張安平表達支持碳權、碳稅(費)、碳交易,可是強調不贊成「一刀切的碳費」制度,認為要有「配套措施」。

原因是模範企業如與一般企業都課徵相同的稅,最後就會沒有人要減碳,相對齊頭式碳費,他較支持碳交易制度,其降低的排碳量會比一刀切碳稅更有效率。

所謂的配套措施,張安平建議政府有三點要做,第一是要求「碳足跡先做」,請企業把碳足跡算清楚。其次,進口產品也要收取碳費,產業競爭才公平。第三是要注意不同規模企業面對碳權的敏感度,像科技業大戶,閉著眼睛都可以買,但是剩下弱的企業因此可能買不到碳權。

布局海外市場 傳捷報

台泥昨也同時宣布,今年併購的義大利電池廠NHOA,剛剛拿下澳洲南部Synergy授權200MWh的儲能案場。加上先前宣布要在台泥蘇澳、和平兩座水泥廠,各建置87.5MWh以及250MWh的大型儲能系統,等於台泥同時展現搶占國內外龐大儲能需求企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