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泰水燈大不同 慈中雙語班體驗泰國水燈節

       說到水燈,台灣人想到的往往是農曆七月十五的中元祭,而在泰國也有放水燈的傳統,不過台灣和泰國的水燈文化卻大相逕庭。為了讓學生體驗泰國水燈節的浪漫風情,慈大附中特別邀請泰北清邁慈濟學校的黃雅純老師與目前在慈濟大學就讀的泰籍學生到校分享泰國水燈節,並教導同學製作泰式水燈。

       水燈節,是泰國人最重視的傳統節日。在水燈節這天,家家戶戶會到河邊放水燈向河神表達敬意與歉意。此外,水燈節也被視為是泰國的情人節,情侶們雙雙對對放水燈,祈求愛情長長久久。從雅純老師的講述與投影片中一張張照片,不難感受泰國水燈節的浪漫與多采多姿。

       台灣的水燈是紙糊的,用以燒來引領孤魂野鬼上岸,而泰式傳統水燈,則是以芭蕉葉摺成蓮花燈,再插上鮮花、香柱和蠟燭,用以表達對河神的虔誠敬意。製作水燈過程中,最困難的莫過於摺芭蕉葉。台灣同學很少有接觸芭蕉葉的經驗,更不用說要把芭蕉葉摺成蓮花花瓣。雖然示範的泰籍大學生講得很清楚,但摺到第三個步驟,許多同學就卡關了,幸好有其他泰國大哥哥大姐姐在小組內親自指導,一朵朵各具風情的蓮花燈方才逐漸成形。在做水燈的過程中,同學們自然而然用英文和泰國大哥哥大姐姐溝通,甚至請哥哥姐姐教他們泰文,互動熱絡,完全不受語言隔閡限制。

       高一知足班楊品歆同學表示,這次的活動很有趣也很特別,不但認識到不同的水燈文化,也能練習使用到英文,還學了幾句泰文。雖然後來將水燈放到福田廣場中間的水池時,因為池水太淺浮力不夠,水燈浮不起來,但還是能些許感受到泰國水燈節的氛圍。

      慈大附中為促進國際文化交流,拓展學生國際視野,從110學年度起即在高中部雙語班開設「國際文化與理解」課程,由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何縕琪院長帶領慈大附中與泰北清邁慈濟學校教師線上共備,二校學生也定期視訊交流,雲端共學。明年暑假,慈大附中預計將組團前往泰北實體交流,屆時這些國際學伴也將在清邁的藍天下相見歡。

(撰文:廖逸貞/攝影:黃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