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派與其批評中國婚姻移民「六改四」,何不思考如何開拓新移民的藍海?

文:林廷宇(印尼新二代,東海大學政治系學生)

本週,中國國民黨立法院黨團公布本次會期優先推動法案,其中包括近年來爭議頗大的中國婚姻移民取得身分證年限比照一般婚姻移民法案,將六年取得年限縮短為四年方向邁進,引起許多民進黨支持者不滿和反中民眾譁然。

六改四與移民制度是怎麼一回事?

根據《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下稱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十七條,中國籍配偶必須先依親居留連續四年,並且每年至少有一半時間待在台灣後,申請長期居留;再定居連續兩年,並且每年至少有一半時間待在台灣,得以申請定居,終獲得身分證。換言之,中國婚姻移民至少需要六年才得以拿到中華民國(台灣)國籍。

倘若光看這項居住年限規定,的確來得比《入出國及移民法》(簡稱移民法)當中,對於其他婚姻移民採居留四年,得以申請獲得國籍的規定更加嚴格許多。

然而在其他規定中,中國與其他國家新住民出現一些不同,如依據《大陸地區人民進入台灣地區許可辦法》第23條第1項第2款規定,可以申請中國大陸二親等內的血親及配偶來台探親,但相對的,其他國家移民因為觀光簽證較為方便,並沒有類似規範。

除此之外,現況中國與多數國家婚姻移民,在結婚前不必接受境外面談(即在母國接受面談,以取得相關簽證),反之,多數東南亞國家因為假結婚猖狂,導致他們必須接受嚴重侵犯個人隱私的面談,如夫妻行房頻率、宴客菜色為何,倘若夫妻回答不一致,則恐被拒絕簽證。

2012年,台灣修正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十七條,將八年年限下調為六年至今;根據監察院國家人權委員會(下稱人權會)在去年年中的首次發布針對《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ICERD)國家報告獨立評估意見,認為:

「中國籍配偶與其他外籍配偶居留、取得國籍,以及申請高齡直系血親來台定居條件不一致的相關議題,政府應與社會溝通對話,確保新住民在取得公民身分或歸化的機會,能不受歧視,並檢討高齡直系血親來台定居規定。」

換言之,人權會早在去年就指出,台灣現況對於移民條件上,存在著普遍性的歧視問題,政府應當重視相關問題,進一步檢討並與社會溝通。

在六改四議題當中,更高層次的是牽動到三種婚姻移民制度(中國配偶、18國境外面談配偶、其餘國家配偶)本身都略有不同,對外配而言,不同制度間的相對剝奪感可能再次加重,對台灣的更加不解與無奈;對台灣人而言,六改四將挑起中國威脅的敏感神經,極高可能因部分人的惡言相向,造成族群撕裂。

問題不只是六改四,更是國家安全、國族主義與人權間的拉扯

在中國婚姻移民限制放寬議題上,反對方多擔憂中國現況對台灣不友善,更甚是武力威脅、統戰的現況下,中國婚姻移民在台灣近三十年來,人數達35萬餘人,約為總體婚姻移民的六成,而在當中,有不少假結婚、濫用台灣社會資源,如台灣人引以為傲的全民健康保險。

除此之外,也有人擔心這些人有人裡應外合,在台從事統戰工作,破壞台灣民主自由憲政秩序,如台灣民眾黨曾試圖提名的中配徐春鶯,即是這次總統大選討論中國移民的議題之一。

贊成方則認為,在這議題上我們不應將部分中國新住民破壞台灣的民主體制的行為視為通案。再者,中國新住民不等同於中國共產黨員,這樣的去脈絡化與以偏概全,實則是將中國配偶的能動性和生命給扁平化成為黨付出。

筆者身為新住民二代,雖不是中國新二代,但母親是遷居印尼的第二代華人,而筆者本身的生活當中也不乏有許多部分與中國新二代經歷類似,在台灣的求學過程當中,時常會遇到因自己的血統、身分認同,而不被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所認可,更甚是不以為然,口出惡言,將所有非台灣出生的華人,視為中國的大外宣或同路人。

何況是與「主流意見」不合的多數中配與新二代。

在兩種族群(台灣人 vs 中國新住民)的對峙中,或許我們應該更深入探討台灣移民的議題當中,畢竟即便是現況下的六年,又或者是十年前制度下的八年,都仍會有漏網之魚存在,更進一步而言,放寬或增加年限,僅能夠讓台派想要防堵的「中共代理人們」早幾年或晚幾年拿到身分證,並著手「破壞我國的民主體制」。

不僅如此,這樣一來也會使得各個族群彼此之間撕裂得更嚴重、其他國家婚姻移民相對剝奪感更加明顯,對於台灣民主、族群共榮發展毫無裨益。

是故,倘若中國婚姻移民的問題在於無法融入台灣社會,又或者更甚對於現況執政黨的選票考量,那問題根本不在於六改四,而是更詳細的移民資格,如是否能夠適應台灣社會,如語言、文化、社會條件等等,以及台灣社會對於其他族群的容忍度的問題。

如果部分台派陣營本身就對這些新住民充滿惡意,把他們當作中共同路人看待,甚至對他們的子女進行獵巫,使得他們的日常生活過得比在母國還沒有人性與尊嚴,最終對政治冷感,更甚支持與台派理念背道而馳的政黨,有如讓他們跳進由部分台派挖給他們「新住民是我國的國家安全危機」的洞,坐穩刻板印象之實。

我們除了應該更細緻化地探討移民制度問題外,台灣的公民社會,更應當放下成見,使他們在台灣獲得歸屬感,進一步得以認同這塊土地上的民主政治的價值,融入台灣社會當中,成為民主社會的一員。

民進黨的契機:釋出善意,將獲得百萬新住民族群支持

新住民及其二代,近年來已經成長到了一百多萬人口,更甚已經有了「新三代」在台,然而我國直到2016年才有新住民進入國會,分別為來自緬甸的林麗禪(中國國民黨籍)和來自馬來西亞的羅美玲(民主進步黨籍)委員;在今年的總統大選,新住民更成為三大政黨重點爭取選票的族群,藍綠白皆有在不分區名單中提至少一席的新住民立委。

然而近年來新住民的困境,並未因新住民進入國會或推動新南向政策而有所大幅改善。在不同文化的交織下,現況的台灣社會仍對這些離鄉背井數千公里的人們有所敵意,又或因相對剝奪感而有所怨言,更甚隨著時代變遷而來的反中情緒高漲,許多中國新住民、中二代出門在外、求學、工作皆被獵巫,遭受霸凌求助無門。

除此之外,整體新住民的司法通譯、醫療人權、教育資源等等議題皆仍有待改進,如司法通譯待遇過低、醫療多語化付之闕如,而這些,不只是單單現況執政黨的挑戰,更是各個政黨在四大族群的紅海外,得以開拓的藍海選票。

綜上所述,在表層的種族議題上,我們不應先入為主,並且滿懷惡意的態度面對,在六改四議題上,我們也不該停滯在放寬/改嚴幾年,維持現況的漫天喊價,更應該脈絡化的探討,為什麼這些新住民無法成為真正的「台灣人」或「台派」的一員?

在上述討論中得以看出,複雜性的社會因素使他們無法適應台灣社會,卻被倒因為果成為天性使然,在筆者看來,這些散播紅色恐怖的悠悠之口,不過是台灣人對陸配歧視的遮羞布罷了。

延伸閱讀
《研究的起點》:該如何挑選有意義的研究計畫?這可能和「何時能夠畢業」是同等級的靈魂拷問
貓咪飼料也陷食安危機!獸醫師揭「低血鉀症」常見發生原因與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