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出生嬰兒性別比」全球排名倒數?

作者:張宇文/反思中的丹麥小教授

我做全球公共衛生的研究,花很多時間念來自各國的公衛文獻。文獻中提到台灣的文章有限,因為我們不是聯合國會員國,所以即使我刻意去找關於台灣的資料,也往往十分有限。而在少數談到台灣的文章之中,內容通常都是敘述正面的發展,例如我們驕傲的健康保險制度、近期新冠肺炎的防疫成果等。

但是最近,我讀到了一個讓我十分不安的台灣數據:新生兒的男女比例,台灣是全球少數異常過高的國家。

出生胎兒的男女比例,聯合國公布的正常標準為 1.05,也就是說,每 100 位新生女嬰,對應 105 位男嬰出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於2019年發表了一篇文章,估計全球 2017 年只有 12 個國家有顯著的性別不平衡,台灣是其中一個,性別比例為 1.08。其它榜上有名的「東亞鄰居」包括中國是1.14,為全球最高、香港 1.08,南韓則為 1.07。其他國家包含印度、越南、突尼西亞,以及一些中亞國家。

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有一種突然被賞了巴掌一般的驚訝與疼痛——台灣怎麼會在這個榜單上呢?

「重男輕女」原來不是「老一輩」才有的觀念

我一直都了解,即使正在逐漸進步,台灣社會「重男輕女」的觀念仍舊存在。閱讀南韓知名電影原著《82年生的金智英》時,更發覺雖然書中寫的是韓國女性的困境,但好多敘述都與我小時候的回憶不謀而合。

搜尋台灣讀者及電影影迷的反應,多數人慶幸台灣沒有南韓這麼「厭女」;然而,即便台灣的性別不平等問題不如南韓「嚴重」,但是我們真的有「好很多」嗎?

單從這篇公衛文獻看來,台灣的出生胎兒性別比例竟然比南韓還要高,也就是說在胎兒階段的性別歧視恐怕更嚴重。我們把台灣拿來跟南韓比較,如同在學校考試考 50 分,跟考 45 分的比較,卻完全忽略了超過 95% 的同學都及格的現實(再次重申:全球只有 12 個國家「不及格」)。

為了確認這篇文章的可性度,我上了台灣內政部網站,檢查它是否與國內資料一致。內政部民國 108 年的資料指出,台灣嬰兒性別比例的全國總平均為 1.08 (與上述一致),其中比例最高的縣市為:連江縣 (1.21)、台東縣(1.15)、花蓮縣(1.12)、苗栗縣(1.12)及基隆市(1.12)。如果把每個縣市拿來跟國際比較,連江跟台東縣比中國嚴重,花蓮、苗栗、基隆、雲林跟越南(1.12)不分上下,而新竹縣(1.10)則跟印度差不多。比聯合國的標準(105)高的縣市高達 18 個,只有宜蘭、南投、屏東、與金門等四縣市有較低的比例。

台灣於 1985 年實施優生保健法後,孕婦得以在懷孕 24 週以內,以非醫學的理由進行人工流產。2014 年,台大經濟系與耶魯大學教授於 《歐洲健康經濟學》的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關於台灣胎兒性別比例的研究。他們分析台灣 1980-1992 所有新生兒的資料發現,1985 之後,高胎次(尤其是第三胎以後)與高齡婦女生產的性別比,比法律實施前高出許多。根據這篇文章,當時的衛生署於 2010年 開始監督醫療院所的性別比,加強對民眾的宣導,並且訓練醫療人員勸阻因為性別而決定人工流產的父母。

我也看到這個數據:2016 年國健署的調查顯示,接受新生兒「男女都好,順其自然」觀念的已婚女性有 43%,已婚男性 49%。這兩個數據點從上一輪(2012 年)的調查提升 4%。看到這個數據,我的第一個反應是:怎麼會超過一半的已婚男女不(表態)贊同這個觀念?我原本猜測,如果只調查較年輕的已婚男女,或許會發現贊成的比例高出一些;但是回到內政部的數據,它反映的是出生於民國 56 到 85 年之間(時年 20-49 歲)的世代偏好。也就是說,我這一輩的同儕們,仍有不少人繼續傳承了重男輕女的觀念。

我的第二個反應是:已婚女性怎麼會比男性更不支持這個觀點?是因為社會及家庭(夫家)給予的有形或無形壓力,讓女性非得生兒子不可嗎?原以為僅限於「上一輩的傳統觀念」,出乎意料的,其實還是強烈的存在至今。

兩性之間的不平等,在台灣不一定很明顯。台灣女性面對種種歧視,若從單一事件逐一檢視,可能「不算什麼」。就像《82年生的金智英》一書一樣,台灣女性沒有受到「很大」的侮辱或「嚴重」的歧視;然而,我們接受的歧視,是一點一滴、從小慢慢累積出來的。而正是這些「一點一滴」,「滴水穿石」般地影響著我們的日常思維與社會風氣,長期下來的力量不容忽視。

看似「不嚴重」的歧視無所不在

出生胎兒的男女比例,看似只反映出社會上其中一個「微小」的歧視罷了;而父母輩對於兒子跟女兒的差別待遇,多數也是細微的,不一定觀察得出來。不過若仔細觀察,這些細微的歧視,在媒體上還蠻常見的。舉兩個在媒體上不算「嚴重」的歧視:

第一個例子是「台灣卡內基之父」黑幼龍與太太李百齡接受採訪,訪問關於他們子女(三男一女)的事情。太太說「他們都不錯,尤其我三個兒子都很好」,黑幼龍停了一下,尷尬的加了一句「女兒也不錯」,太太只好再補充,「女兒跟我一樣,管家管得很好」。

第二個例子來自幾年前台灣最熱門的綜藝節目「康熙來了」,據我觀察,這個節目偶爾也會反映出社會重男輕女的氛圍。主持人之一的小 S 有三個女兒,可能是為了節目效果,常拿沒有兒子一事來開玩笑。其中有一段與一個剛生第二個兒子的藝人蔣偉文的對話:

蔡康永:「我覺得我們主持人沒有喜歡家裡一直生兒子的人。」

小S:「連生兩個兒子是怎麼樣,很高興嗎?」

蔣偉文:「我們也很想生女兒,真的!」

蔡康永:「竟然講出這種話。你得了便宜又賣乖。」

這兩段影片,內容看似幾十年前「落後」的對談,其實是近 5 年內的作品。如果連應該是最愛孩子的父母都如此看待「女兒」,女兒們從小又該如何建立信心?台灣女性一輩子接受的歧視,其實是從自己的家庭環境開始。

在性別平等的議題上,台灣有許多值得令台灣人驕傲的事蹟——我們有一位女總統、是第一個同婚合法化的亞洲國家,最近甚至在聯合國性別平等指數排名全球第九,位居亞洲之首。然而,對於生男生女的態度,我們在世界的排行榜卻近乎墊底。我們進步的速度還不夠,希望這篇文章可以讓更多人關切這個問題。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台灣的「出生嬰兒性別比」全球排名倒數?「重男輕女」、性別歧視,不只是上一代的事》,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為什麼我們都不結婚?──身為男性,我所觀察到的「女性觀點」
人類史上的空前現象:當「剩女」不再,由 8,000 萬「剩男」取而代之⋯⋯

作者簡介:

張宇文,台南人,一直努力成為世界人。目前在丹麥高等研究院(Danis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當助理教授。公共衛生博士,研究全球衛生、健康經濟學、以及如何準確測量健康。最感興趣的兩件事情:研究如何減低世界上貧富、健康、機會上的不平等,以及如何每天變成更好的自己。曾任企業管理顧問及餐廳服務生。平常做研究學新東西之餘、都在陪兩個小孩在公園盪鞦韆。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