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世曦闢劃第三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 展望台灣蓄氣穩能新時代
天然氣在台灣能源轉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開始大規模開採石油等化石燃料,將長期封存在地底下的碳資源釋放到大氣中,導致二氧化碳濃度逐年上升,這是引發氣候變遷和全球暖化的主要因素。隨著全球對環境保護的重視,減少碳排放已成為各國不可忽視的重大議題。
當談到減碳時,劉宏道協理認為,許多人會首先聯想到再生能源或生質能源,比如從甘蔗、玉米等作物中提煉的生質燃料,然而,這類能源的生產成本現階段相對較高,除價格容易受到作物收成和原物料市場波動的影響外,因必須使用土地種植產生,與其他農作物會有競合關係。因此,恐無法成為廣泛可行的解決方案。相較之下,天然氣被視為當前技術上最可行且具大規模應用的過渡性橋接能源,天然氣的每度電碳排放量約為燃煤的50%,燃油的65%,這使其成為許多國家為應對碳減排和環境永續性挑戰的首選過渡能源之一。
根據行政院的能源轉型與電業改革政策,台灣政府計劃透過長期與短期策略結合,確保國家的電力供應能力。在減少對高碳能源依賴的同時,政府已擬定各類能源使用的比例目標:核能的使用將逐步降至0%,燃煤比例降低至30%,而燃氣比例提升至50%,同時推動再生能源占比達20%。
劉宏道協理強調:「使用天然氣有其階段性意義,而且未來不會完全消失,目前使用中的主要能源沒有完全不產生碳,差別在於有沒有比較成熟的碳捕捉技術處理,天然氣本身的排碳量,比起燃煤低非常多,在尋找一個可行的替代能源前,這是相對低碳、乾淨的選擇。」
LNG接收站製程流程圖
為台灣工程開闢循環經濟新路
氣田開採出來的天然氣,經過適當的處理去除雜質後,進行淨化程序,並經一連串超低溫液化後獲得的常壓下的液化天然氣(Liquefied Natural Gas,簡稱LNG)。LNG能將氣體的體積縮小為常態氣體的六百分之一,從而大大提高跨國運輸的效率。當LNG抵達接收站後,經過解壓和氣化處理,重新變回常態氣體,方便供應給各地的客戶使用。
整個LNG運輸和處理流程的核心在於壓縮與儲存,LNG運輸船在進港後,首先停靠卸料碼頭,將零下162至164度的液化天然氣輸送到接收站的儲槽內。當客戶端有天然氣需求時,接收站啟動處理流程,利用海水熱交換系統,通過常溫海水來加熱LNG,使其氣化恢復至常溫狀態。這個過程屬於單純的物理反應,當LNG氣化後,海水會因為與LNG熱交換成為低溫的海水,冷卻的海水會被排放回大海,而天然氣則通過陸上或海上管線,分配至不同的使用者端,便完成了整個LNG生產流程。
LNG接收站的最大優勢之一在於它的環保性。與其他化工製程相比,LNG的處理過程主要依靠冷熱交換,過程中沒有涉及化學反應,這使得LNG成為相對乾淨的能源選擇。然而,許多人對於冷排水的排放存有疑慮,擔心低溫海水會影響海洋生態。實際上,冷排水的溫度並非極低,且許多耐低溫的海洋生物反而適合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以台灣永安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為例,他們利用冷排水養殖石斑魚,證明了冷排水不僅無害,還可透過「升級」方式創造出新的經濟價值,這也象徵著LNG接收站在環保與產業發展間的雙贏策略。
冷排水的「再利用」,成功將過去的廢水處理升級為「鑽石水」的概念,為能源產業引入了創新的循環經濟模式,不僅減少了環境影響,也創造了額外的經濟效益。永安接收站的案例,展示液化天然氣接收站不僅是一個關鍵的能源樞紐,還能開發出循環經濟的新路。
第三座LNG接收站 創新離岸設計平衡能源需求與藻礁保育
目前,台灣已有兩座LNG接收站,分別位於高雄的永安區和台中的台中港區。然而,隨著北部地區的用氣需求持續增加,以及兩座接收站的卸收和管輸能力接近上限,建設第三座接收站成為當務之急。
台中液化天然氣接收站
永安液化天然氣接收站
第三座LNG接收站選址於桃園市觀音區的外海地區。經過台灣中油公司的可行性研究和多次評估,最終選定觀塘工業區作為建站場址,與永安和台中的接收站相比,第三接收站的構思有所不同,其防波堤和接收站碼頭卸收設施皆採用離岸設計,以最大程度保護附近的藻礁生態系統。
陳建中經理解釋,作為全台第三座LNG接收站,這個新設施將成為台灣能源戰略的重要一環,期盼在2025年達到天然氣發電占比50%的政策目標,並大幅提高天然氣接收能力。為了達到保育近岸藻礁的計畫,接收站設置於距岸較遠的外海,並通過棧橋連接。如此一來,設計不僅能保持藻礁區的海流流動,還能減少對海域生態的破壞。值得一提的是,這不但是台灣首次採用棧橋連接港區土地與碼頭的設計方式,為了滿足管線架設及營運需求,第三接收站LNG卸收碼頭使用雙排沉箱結構,同樣是國內首例。
第三接收站沉箱碼頭
守護千年藻礁的美 工程下顯露生機
當你站在觀塘的海岸邊,望著腳下那片延綿的紫紅色礁體,恐怕很難想像它們已悄然沉睡了數千年?這片由藻礁組成的神秘世界,不僅是自然的奇蹟,更是全台灣最大、最古老的藻礁生態系,擁有至少7,600年的歷史。這片看似靜謐的紅紫色礁體,卻承載著巨大的生態價值,無數生物在此棲息、繁衍。
王姵文經理不諱言,在工程計畫評估時期,即因為大潭水域的藻礁與保育類動物受到矚目,於是,在第三接收站的建設過程中,藻礁保育問題成為了工程團隊必須慎重考量的核心。為此,台灣世曦協助台灣中油公司與政府單位提出了一系列創新設計和調整,從迴避替代修正方案到外推方案,力求在能源供應與生態保護之間找到最佳平衡。
三接原先依據核定的觀塘工業專用港配置進行建設,但為回應環保團體對藻礁生態及一級保育類動物(如柴山多杯孔珊瑚、紅肉ㄚ髻鮫)的重視,台灣中油公司決定採行迴避替代修正方案。此方案將工業區的開發面積大幅縮小,並以棧橋連接工業區和工業港,以減少對藻礁棲地的影響。這一設計不僅保持了工程功能的完整性,也盡力保護了當地的生態環境。
除此之外,台灣中油公司考量環保團體的疑慮,進一步提出外推方案。該方案將工業港往外海推移455公尺,讓港區水深符合LNG船進港需求,並免去浚挖工程所產生的影響。如此設計確保了藻礁區域的安全,減少了施工對水下礁體的破壞,並且採用鏤空與大跨距的棧橋,讓海水能夠自由流通,維持藻礁生態所需的營養供應。
王姵文經理在螢幕上投影出三接工程,港內大潭水域下的景況,原來並非外界想像的荒蕪一片,赫然見到魚蝦優游的身影在沉箱附近活動,王姵文經理提到,無論在計畫前或計畫後,台灣中油都嚴格信守環評承諾,持續進行生態調查,這些生物的存在即是最好的證明。發展能源基礎設施的同時,保護這片藻礁與海底生態的成果。這不僅是台灣第三接收站的重大突破,更說明在發展經濟與能源的同時,生態保護同樣可以得到有效兼顧。
超越逆境 第三接收站建設助力台灣北部穩定供氣
王姵文經理坦言,第三接收站在監造過程面臨不少挑戰,包括工程上的技術難題與環境保護的雙重要求,以及現地的地質環境,由於接收站底質主要為卵礫石,傳統的鋼管樁基礎結構難以適用,經評估後改採用沉箱作為基礎設計,使得基礎結構能更有效地應對複雜的海底地質條件,同時確保設施的穩定性。
另外,三接工程推進期間,恰逢COVID-19疫情爆發期間,為持續管控工程進度,台灣世曦施義芳董事長除了對工程進展表達關心,也相當在意作業現場是否有做到防範分流等人員防疫相關措施,多次親臨現場勉勵同仁並給予指導。對於在艱難時期仍堅守崗位的同仁給予極高肯定。他的帶領和關心,成為團隊克服疫情挑戰、穩定推進三接工程的強大支持。
儘管在工程上充滿難關,但第三接收站的完工將對台灣的能源安全產生深遠影響。預計接收站將於2025年初期展開營運,並在2027年全面完工。屆時,第三接收站的年供應量將達到300萬噸,成為台灣北部的重要供氣樞紐,有效支撐北部電廠、工業和民生用氣需求,讓台灣邁向減碳的新里程碑。
王姵文經理、陳建中副理說明第三座天然氣接收站的構造
(圖片來源:放言編輯部拍攝、台灣世曦提供)
更多放言報導
一個兼顧海洋環境保護、潔淨能源減碳及確保供電穩定的標竿工程:第三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的蛻變
力擘能源轉型關鍵!台灣世曦打造第三接收站 同時兼顧環境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