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中央社評論狠批歐盟對台政策

(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中央社周一(3月13日)發表評論文章,批評歐盟在對台灣的貿易政策上,只敦促對方在歐洲投資,最好在半導體產業,而對台灣希望的加速雙邊的投資談判進行冷處理。該評論寫道,這種"只要不給"的立場,恐怕帶來的後果是,芯片也將拿不到,因為"芯片外交不是歐盟說了算"。

中央社評論援引歐盟外交亞太司司長維綱(Gunnar Wiegand)的話寫道,"許多人支持(與台灣簽署協定)是出於政治原因,但從企業考量並不重要"。他強調,歐盟是台灣最大的外來直接投資(FDI)來源,但台灣對歐盟的直接投資卻只佔對全球投資的2%。他說,歐盟需要台灣的半導體,希望台灣在歐盟有更多投資,尤其是對科技領域。

對此,評論針鋒相對地回擊道,"台積電赴美、日設廠是為了因應全球地緣政治變化,歐盟想要台灣也在歐洲投資設立晶圓廠,對台灣而言「從企業考量並不需要」"。

德國擔心台積電不來了

這樣的評論或給歐洲、尤其是德國的經濟界敲響警鐘。芯片是當下制造業中幾乎每個環節不可或缺的材料,因疫情出現供應鏈受阻時,缺芯嚴重,德國的汽車廠商雖然沒有因為疫情而休工,但卻因芯片不足而無法開足馬力滿足市場需求。接受了這番教訓之後,歐盟出台政策耗資450億歐元發展芯片工業,各國在政界的支持下開始海外招商。

就德國來看,近兩年下來,海外招商政策初戰告捷:美國的Wolfspeed、美國的Intel 和台灣的台積電都表示要在德國開設制造芯片的工廠。然而,最近卻又有了不妙的新動向,Intel對在德國薩克森安哈特的項目開始顯現冷淡,人們擔心項目告吹。而幾天前,德國《明鏡》才發表長文提到,台積電將在德國一反迄今的制造主業即手機芯片,而是改成生產德國需求量特別巨大的汽車用芯片。

多年來,台灣樂見同美國以及其它西方國家深化貿易關系。歐盟也公開表示,願意在一個中國的框架下發展同台灣的交流與合作。但事實是,2015年以來,歐盟同台灣的雙邊投資協定談判斷斷續續,進展有限。2021年,中國與歐盟的投資協定被歐洲議會束之高閣後,原本人們以為時機已到,出現了推動歐台協定的契機。

無論台灣中央社是否在替政府發聲,周一的評論至少有些令人跌破眼鏡。彭博社認為,盡管台灣與主要國家之間沒有外交關系,但蔡英文政府通常對其他民主國家的敘事口吻相當友好,因此,本次評論是"蔡政府的一個罕見動作"。

(綜合報道)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