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在英國的 AZ 疫苗接種實錄

0
0

作者:陳怡潔/在倫敦醒來

上個月寫了這篇〈過去防疫不力、效率不彰的英國,為何一躍成為全歐疫苗施打率第一的國家?〉,寫作時邊寫邊查資料,突然想到應該跟家醫討論一下,我長期服用高血壓藥,打 Astra Zeneca(簡稱 AZ,又稱牛津)疫苗,血栓的風險會不會比較高?

於是文章刊出的同一天,我在電話上諮詢醫生,醫生強調藥物沒有影響,因打疫苗發生血栓的機率非常之低,和得新冠會引起的症狀與後遺症相比,疫苗的風險小很多。「不用擔心,我太太也打了,一點問題都沒有喔!輪到妳就放心地去打吧!」醫生如是說。

「老到不容易血栓」?我的接種實錄

當天傍晚正要煮飯的時候,兼差疫苗中心的藥局打電話來,說今天有剩疫苗,問我要不要去打?我之前有跟先生一起登記候補名單,但是沒想到真的會被叫到,因此完全沒心理準備,竟然有點緊張。打電話給先生,他比我還興奮,叫我趕快把握機會去打,說著他連忙收拾東西,提早離開辦公室,和我們在藥局碰面。

好不容易用泡泡糖賄賂兩小換上外出服,拖著他們到了藥局,沒多久先生也趕到了。父子女 3 人組成疫苗啦啦隊,在窗外晃來晃去手舞足蹈,搞得我更緊張。等待的時候,藥局的藥師告知使用的是 AZ 疫苗,問我有沒有什麼疑慮,我說我有點擔心血栓,藥師很婉轉的表示:「血栓好發於 30 歲以下的年輕人,妳應該可以不用擔心。」

「你是說我夠老所以不容易得血栓嗎?」

「嗯⋯⋯變老也是有它的好處在啦!」(藥師你好幽默,可是我笑不出來啊!)

打疫苗的小房間裡是一位穆斯林助理小姐,和另一個年輕的男性華裔藥師(英國的藥師也負責打針,一般流感疫苗在藥房就可以打),小姐負責核對系統、輸入個資,藥師和我簡單交談後,就在一旁準備針劑。當這位小姐問到我的 "ethnicity "(種族)時,我不太甘願的說是 " Chinese ",然後加註我是台灣人,一臉尷尬。

這時藥師突然很激動的抬起頭來說:「我完全了解!我是香港人,也不喜歡在這個問題選 Chinese!以人種來說我們的確是 Chinese,但是我們跟他們是不一樣的!」(沒想到打個疫苗也可以互通政治立場!)。

打針的那一刻,我拿著手機自拍,還在看快門倒數,藥師已經打好離手,我完全沒有被針扎的感覺,還非常懷疑他到底有沒有打下去?之前的擔心和憂慮,此時好像都雷聲大雨點小,打完了也不過如此嘛!

就這樣,不到 24 小時內,我從寫疫苗到打疫苗,進度之快出乎意料,完全印證了我文中所寫,英國真的是「卯起來打疫苗,一劑都不浪費」——能夠幫忙消耗疫苗避免浪費,也算是地方婦女的榮幸。

打完後,藥師給了我一張「疫苗說明書」,就像買成藥裡會附的那種說明單,載明疫苗成分,用處,施打對象和可能副作用;一張「藥局聯絡單」,萬一有不舒服可以打電話諮詢;還有最重要的,一張名片大小的藍色「疫苗紀錄卡」,載明我打的第一劑疫苗批號、接種日期,還有預留空間紀錄第二劑相關資料(第二劑要在第一劑接種完成後 4到 12 週左右施打)。藥師特別叮嚀好好保存此卡,將來如果真有傳說中的「疫苗護照」(Vaccine Passport),這張卡就會是我領取「護照」的憑據。

當晚我不覺得有什麼不同。第二天早上,打疫苗的左手開始有點痠痛,到了下午覺得有點感冒前的虛弱和疲倦,但是沒有更嚴重的副作用,基本上和過去每年冬天打流感疫苗差不多。至於血栓當然沒發生(畢竟根據藥師的說法我已經夠老⋯⋯),所以疫苗打完後三四天,手臂不再痠痛後,就完全無感了。

英國逐步解封,關於「疫苗護照」的思考

英國自從疫苗普遍施打後,染疫與死亡的人數大幅降低,目前正在逐布解封中。5 月 17 日後,國外旅行也會有條件的開放:國家會依當地疫情分為綠、黃、紅三級,每一級有不同的檢測與隔離規定。對於夏天想回法國父母家度假的先生而言,他打的如意算盤是:我們如果能在 7 月前兩劑都打完,就可以申請疫苗護照(屆時有的話),作為往返英法的憑證。

然而,即使我對疫苗抱持支持態度,樂見疫苗讓生活逐漸恢復正常,也希望打完兩劑疫苗後,可以探訪法國和台灣的家人,但是我覺得所謂的「疫苗護照」使用二分法,把人分為有打疫苗與沒打疫苗的族群,並依此斷定人民是否有進出國家和其他公眾場所的權利,在現代講究自由與平等的社會裡,實在難以想像。

前兩天我急著接小孩放學,在走廊上碰到素未謀面的新鄰居。疫情開始後,大家都學會「禮讓」,不和別人共乘電梯以減低風險,但是不幸地大樓電梯因故障只剩一台,非常難等,我們又住在 12 樓。我和鄰居站在電梯前,打完招呼就陷入尷尬的無語,眼看電梯逐漸上升,趕時間的我脫口而出:「妳介意我一起搭嗎?我有戴口罩(廢話人家當然有看見!)而且我打過疫苗了!」

對方微笑著說不介意,我們一前一後進了電梯,但是從 12 樓到 1 樓的漫長時間裡,我都努力克制雙手掩面的衝動,震驚而疑惑的想著:「我幹嘛要跟人家講我打疫苗? 好像這樣我才有資格一起搭電梯?看到陌生人就表明已打疫苗,難道是新的自我介紹方式?所謂的『疫苗護照』不就是這個意思?這也太詭異了⋯⋯」

在那個情境裡,我想起 1997 年的科幻電影《千鈞一髮》(Gattaca)——這部電影描述未來世界裡,人類分為兩種:經基因篩選後出生的「正常人」,和自然受孕、帶有基因缺陷的「瑕疵人」;前者擁有天生優勢和社經特權,而後者只能在社會底層求生存,並飽受歧視。

我不否認「疫苗護照」的實用與便利,但是如果人的行動自由與權利會依此被定義,這個制度的確有可議之處。《BBC》的這篇〈疫苗護照:世界重啟之匙還是製造不平等的幫兇?〉就提出了質疑;4 月下旬,一些民眾也採取示威抗議的方式表現反對與不滿,最後甚至演變成攻擊警察的暴力衝突。我想無論英國政府最後是否真的發行疫苗護照,疫苗都已是疫情蔓延中的世界裡,一張重要的「門票」。

適時徵詢專業意見,對副作用無須過度焦慮

過去一年多來,台灣社會與經濟都在防疫保護罩下正常運作。對新開發的疫苗認知與信心不足,媒體報導相關副作用造成人心惶惶,和政治口水戰引發的誤解和反感,導致一般民眾對接種疫苗興趣缺缺,其實不難理解。然而近期由機組員蔓延開來的本土傳染鏈,不啻是個警訊:任何看似周全的防護網,都有破口的可能。而今除了當局追蹤相關接觸人士,儘快截斷傳染鏈,避免病毒擴散之外,大眾也可以藉此正視疫苗的必要性。媒體報導的疫苗副作用大多是個案,或相對極小的比例,不須因此過度焦慮。

凡事都有風險,打不打疫苗是個人選擇,然而在做出選擇之前,衡量兩者利弊,必要時徵詢醫生專業意見,才能做出合理的判斷。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我在英國的 AZ 疫苗接種實錄,兼談「疫苗護照」之我見》,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疫苗救得了「歐洲疫情第一大國」嗎?──英國防疫一周年啟示:魚與熊掌皆不可得
英國解封現場觀察:多數店家門可羅雀,只有速食店大排長龍

作者簡介:

陳怡潔,台北市出生長大,16 歲看了 Before Sunrise(愛在黎明破曉時)從此愛上歐洲,日夜夢想搭火車環遊歐洲各國。中央大學法文系畢業,倫敦大學學院歐洲文化碩士,曾任職旅遊業,兼職教育業,現職一個法國人的太太,兩個跨文化小孩的媽媽,和不定期夜班部落客。移居倫敦十七年,對這個城市仍然充滿熱情與好奇。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