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才荒沒完!業者怨:只能靠鼓勵五點下班招才

矽谷裁員中、台灣科技業卻仍缺人?甫落幕的《2022年國鼎論壇》,會上業者集中火力抱怨大缺工。中磊王煒指,這幾年半導體名聲太好,常常才拉拔出優秀新人,就見他跳槽台積電。佳世達陳其宏則說,因為半導體業前段班年薪大多200萬起跳,他們只能靠鼓勵五點下班、歐式自助餐吃到飽等福利招才。

當全球重要科技公司,近期不斷上演裁員風暴;從Facebook和Instagram的母公司Meta、Twitter、Snap、Stripe都相繼宣布裁員,最近,亞馬遜更開啟公司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裁員計劃,裁員達1萬人;但台灣科技產業現在面臨的卻是嚴峻的科技人才荒。

《紐約時報》指出,美國矽谷高科技業主管現在瀰漫一片檢討聲,有鑒於人才一直是企業視為最重要的資產,尤其是在競爭激烈的科技業,這幾年大家無不以「囤積人才」的方式來積極擴張公司版圖,但卻受到疫情及經濟影響,導致這些高科技公司現在對人才「消化不良」。

相較之下,台灣的科技業不但沒有人才消化不良的問題,反而面臨的是少子化導致的人才荒,以及企業留不住人才的問題,這波科技人才荒,究竟有多嚴峻?

矽谷面臨人才消化不良,台灣科技業卻大喊缺才

11月16日,由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與台灣玉山科技協會合力舉辦「人才高峰論壇:重塑21世紀人才競爭力」,特地邀請產學代表進行專題演講及座談,談到現在台灣科技業不僅要面對國內各企業之間的搶才之爭,還得為全球科技企業也來搶台灣人才,做好備戰準備。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董事長王伯元開宗明義就指出,現在台灣科技人才,不僅美國搶,現在連香港、新加坡都來爭搶。

佳世達科技公司董事長陳其宏以非常憂慮的語氣說:「這是台灣的國安危機,真的很嚴重。」他指出,1997年,台灣出生人口有30萬人,去年台灣的出生人口只剩下15萬人,加上台灣連續兩年「生不如死」的出生率負成長,讓企業深感憂心。

國鼎論壇下半場座談會,與會者從左至右,分別是中磊電子董事長王煒、佳世達董事長陳其宏、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副董長黃齊元、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台大電資學院院長張耀文。2022國鼎論壇YouTube截圖
國鼎論壇下半場座談會,與會者從左至右,分別是中磊電子董事長王煒、佳世達董事長陳其宏、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副董長黃齊元、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台大電資學院院長張耀文。2022國鼎論壇YouTube截圖

過去,科技業可以靠產學合作,到各大學優先挖掘人才進來,但是現在連大學自己在招生上都自顧不暇。大學招生不足有多嚴重?台大電資學院院長張耀文表示,連前段班大學都招生很困難,更何況中後段班的大學:「現在只要學生會呼吸,父母會繳錢,就可以進來大學了。」

他進一步指出,少子化、廣設大學,以及教育政策的錯誤,例如考招制度的不公平,關於數學及自然學分的分配方式,也會弱化理工人才的培育;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則表示,少子化讓大學在招生上十分困難,尤其博士班學生更是嚴重出缺,將會導致台灣的研究能量嚴重不足。

佳世達董座喊話:我們五點就下班,公司有吃不完的自助餐,還有免治馬桶

台大自稱是懷璧其罪,搶走了中段班不少人才,陳其宏則表示,在企業界,懷璧其罪的是台積電及聯發科這兩座護國神山,搶走了不少中小企業人才;中磊電子公司董事長王煒說,半導體在過去兩年紅得不得了,他們的人也被台積電吸過去了,「國立大學我們都請不到,現在連機械系與化工系的畢業生我也要,但這些人訓練好會跑到台積電去。」

以佳世達來說,一位研究生進來的年薪就逼近200萬之外,但還是跟不上,因爲現在半導體前段班企業開出來的年薪都在200萬以上,所以他們只能在別的地方想辦法吸引人才:「我們公司餐廳都是歐式自助餐,三十幾樣,隨便你吃,我們還有免治馬桶,員工走三步可以拿到飲料,五步可以拿到餅乾,完全不用錢。」

佳世達科技公司董事長陳其宏。2022國鼎論壇YouTube截圖
佳世達科技公司董事長陳其宏。2022國鼎論壇YouTube截圖

陳其宏說,雖然台積電護國神山對台灣經濟及國防意義大,但是24小時工作待命的生活不是每個人都想要,連續四年拿到亞洲最佳雇主的佳世達,打的是幸福企業牌,提供人才另外一種工作選擇,「員工八點上班,五點我們就拜託他們下班。」

但,縮減工時就能留住人嗎?王煒直言:「我們不可能五點就下班,我們競爭對手華為禮拜六還上十五個小時的班,」但他強調,年輕人除了薪資之外,組織文化也是留才關鍵,「跟這個老闆高不高興,是不是要擔心工作之外,還要考慮信任問題,其實不信任,才是很多人離職原因。」

陳其宏說,少子化既然是國安危機,就需要國家政策來解決,台灣現在最重要是移民政策要全面檢討,包括外籍人士來台工作的條件都要檢討;「美國為什麼這麼強,它是全世界大熔爐啊,它歡迎移民,我們政府在怕什麼,反應這麼慢,如何跟全世界競爭?」

中磊電子董座喊話:企業如果無法生存,談CSR、ESG都是高調

王煒更坦言,企業經營者目前最大的壓力是如何留住工程師。此外,企業如果無法生存,談CSR、ESG都是高調;如果政府不能提升大環境育才及留才機制,企業只好到別處去生存了,這是很現實的事。

眼看著台灣科技業人才寒冬將至,過去企業像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樣,只要冷,就暫時點燃一支火柴取暖,但是火柴有燒盡的時候;企業靠拉抬薪資、增加福利、縮短工時來吸引人才已經不夠;現在科技業更需要國家政策幫忙,開放移民,讓更多海外人才進來,才能真正為台灣科技人才荒解渴。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看更多遠見雜誌文章:
從美國到台灣,科技業裁員紛傳,這次會多糟?
Meta大裁員又砍資本支出,對占營收六成的緯穎有何影響?
Twitter證實解雇50%員工!「數位道德、透明與問責」部門幾乎被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