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最愛吃1保健食品,能幫助腸道維持功能、改善8疾病,身體健康的人需要補充嗎?
自從3年多前COVID-19疫情爆發後,民眾關注自身健康狀態的程度更勝以往,根據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調查,2021年台灣保健食品市場規模高達1596億元;而《Grand View Research》2022年報告顯示,2021年全球保健食品市場規模約為1519億美元,更預估2022年~2030年,將以8.9%的複合年增長率增加,顯見全球保健食品市場正逐漸擴大。
根據統計,台灣人最愛吃的保健品前5名分別為益生菌、綜合維他命(含維他命B群)、葉黃素、維他命C及魚油,榮獲榜首的益生菌有近8成民眾都在吃。特別是在疫情期間,大家最在意免疫力的提升。。
腸道細菌對健康影響非常廣
臺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名譽教授潘子明指出,人體腸道中含有50兆的微生物,總重量有1.5公斤,比起人體細胞的30兆還要多!腸道中的微生物統稱為微生物菌群,近年來的醫學研究發現,腸道細菌對健康的影響非常廣泛,無論是發炎性的腸道疾病、代謝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經相關疾病、免疫疾病,甚至是憂鬱、焦慮等精神相關疾病,都與腸道菌息息相關。
透過補充益生菌(好菌),改變腸道的細菌叢生態,自然可以幫助免疫細胞的作戰能力,除了不容易染疫外,就算不幸得到病毒,也可以較快痊癒。依照FAO/WHO建議的說法,益生菌是指一類活的微生物,當攝入足夠量時,可以對使用對象的健康發揮有益作用,包括調節腸道菌群、促進營養物質吸收和調節免疫等。
腸道菌象失衡引發疾病
潘子明說名,人體腸道會存在和平共處的正常微生物,當其數量及種類減少時,則會被一些致病性病原菌取代而造成失調現象(dysbiosis),進而引發很多疾病,長期佔臺灣國人死亡率第一位的癌症就是其中一種。腸道中有好菌也有壞菌,特定的細菌會釋放出內毒素及其他有害分子,經腸壁滲漏至血液中,觸發人體的「免疫反應」,導致「發炎」,對全身各個系統造成傷害,若要避免疾病甚至是癌症的發生,維持腸道細菌動態的均勢與平衡非常重要。
隨著腦腸軸理論提出後,其他器官與腸道的關聯學說也不斷被提出,如腸皮軸學說、腸骨軸學說、腸肺軸學說與腸腎軸學說等。這些研究,讓人們更了解腸道與各器官之間如何聯繫調控,以及如何影響我們的健康,在胞外泌體可以扮演體內訊息傳遞的快遞者之研究成果發表後,更使腸道微生物與各器官保健功效之發揮間之關係,豁然開朗。
益生菌幫助改善8疾病
潘子明在《潘子明益生菌健康研究室:科學實證益生菌對8大病症的保健功效》一書提出分享。
1.腸道健康:改善腸道菌相、便秘、腹瀉型腸炎與預防胃黏膜損傷
2.免疫調節:提升免疫力、緩和過敏反應、改善異位性皮膚炎
3.代謝調節:調降血脂、血糖、血壓及體重控制
4.減緩神經精神退化:改善中風與失智等身心記憶衰退
5.預防蛀牙:減少致齲菌在口腔內黏附量與生長
6.牙周病保健:減少致牙周病細菌菌數、改善齒槽骨流失與牙周發炎等
7.緩解骨質疏鬆症:對停經後雌激素缺乏造成骨鬆有明顯緩解與預防效果
8.緩解結腸直腸癌化療副作用:抑制癌細胞生長、改善厭食與嘔吐虛弱等。
益生菌3迷思
Q:我適合吃益生菌嗎?
一般大眾都適合,尤其特別喜歡大魚大肉、高脂肪的人,腸胃道菌種通常不平衡,所以習慣偏食、有腸胃道問題、容易拉肚子、脹氣、便秘等的人,就醫檢查也查不出任何不適的人,很適合吃益生菌;另外,患有過敏疾病的患者,研究發現有助改善過敏與免疫功能,也相當適合攝取益生菌。
Q:身體健康的人不需要補充益生菌?
健康腸道內的益菌,可以藉由吃進體內的膳食纖維達到繁殖的目的,理論上健康的人不需要特別補充益生菌。不過,真正健康的人卻非常少,根據WHO指出,現代人高達七成處於亞健康狀態,指身體處在健康與疾病間的臨界狀態。
也就是說,多數人其實是不健康的,腸道菌種也多處於失衡的狀態,尤其習慣熬夜、蔬果吃得不多、動物性蛋白質攝取過量的人,腸道益菌的含量多半也偏低,不過益生菌的攝取,仍應依遺傳、體質、作息、飲食狀況評估。總歸一句,光是攝取益生菌,沒有好的作息及飲食習慣,仍是沒有用的。
Q:益生菌空腹吃,還是飯後吃好?
不一定。空腹時,胃酸的pH值為2.0,會影響大部分乳酸菌的存活,但假使你吃的菌種可耐胃酸,同時有特殊的包埋技術,空腹吃當然最好;相反的,若你吃的益生菌產品不耐胃酸,建議在餐後食用乳酸菌,以提高乳酸菌的存活率。
延伸閱讀:
。吃藥只能配開水嗎?哪些食物不能跟藥品一起吃?忘了吃藥要怎麼補吃?ft沈采穎藥師
。藥品保存「這3種方式」都錯了!放冰箱門是大忌 醫直指「影響藥效3大危險因子」
◤解封病毒齊發 防疫品不能少◢
抗菌洗手乳 超值組合99元起
酒精乾洗手 隨身帶著走
激省口罩 台製單個不到5元
熱銷空氣清淨機 萬元有找
衛生紙1+1 箱購超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