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為何越來越多人想「永遠維持現狀」?

[FTNN新聞網]文/楊晶晶(資深媒體人、政論節目主持人、台大國發所博士)

每年都會公布台灣民眾統獨立場長期調查的政大選研中心,近來公布了2023年度的調查結果,在學術界與政治圈都引發不少辯論。特別是台灣人民希望「永遠維持現狀」的比例達到33.2%,是1994年以來新高,對於這項結果的辯論歧異點在於,究竟何謂「永遠維持現狀」?而這代表台灣人的身分認同有矛盾嗎?

台灣人民希望「永遠維持現狀」的比例達到33.2%,是1994年以來新高。(圖/翻攝unsplash)
台灣人民希望「永遠維持現狀」的比例達到33.2%,是1994年以來新高。(圖/翻攝unsplash)

這項「台灣民眾統獨立場趨勢分布」的民調選項有分6+1類,分別是「盡快統一」、「維持現狀後再決定」、「偏向獨立」、「偏向統一」、「永遠維持現狀」、「盡快獨立」六類,以及「無反應」。截至2021年為止,比例最高的都是「維持現狀後再決定」,但從2022年開始,與「永遠維持現狀」的曲線有了黃金交叉,在最新的民調裡觸及新高33.2%,超越了希望「維持現狀再決定」的27.9%。不少台派人士對此大為光火,認為「永遠維持現狀」說詞是喪失主權的引導,與台灣人的國家認同背離、被中國打壓而不作為、坐等中共武力併吞之意。反之,樂觀派的則認為,「永遠維持現狀」是台灣民眾認定現狀已是獨立事實。

以上的辯論,一種在討論本體上、憲法法理上實際的問題;另一種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並不存在孰是孰非的對錯。想像一下,若是奧本海默在世,大概會用這樣解讀台灣:在量子力學系統中,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動量,不可被同時確定。若不去觀測,我們便不可能知道粒子的位置及速度;若要觀測,觀測者本身便改變了粒子原來的狀況。台灣的處境確實像極了量子力學中的不確定性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既矛盾又科學又哲學。

因此,與其說民調在調查實際現狀,不如說反映了台灣人當下的心理狀態,而這種心之所向的變動,必須把「中國因素」加入詮釋。

觀察同一民調曲線,2020年的重要轉折點。前後香港發生反送中事件,該年「傾向獨立」的走勢從2020年高點,一路向下;「永遠維持現狀」的一路往上;「盡快獨立」也從2020年之後有減少趨勢。若對照兩次台灣大選的結果,解讀的觀點理應偏向樂觀派,若中國的惡霸行徑與日俱增,台灣「先維持現狀以後再決定」的選項已開始被排除,看到香港,台灣人沒啥好再思考了,所謂永遠維持現狀,建立在不被「另一個國家」武力侵犯、維持兩岸互不隸屬的前提下,不需要傾向獨立或盡快獨立,如同總統當選人賴清德賦予「台獨」的定義:台灣已經主權獨立,屬於2300萬人所有,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跟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

另三份國際或能佐證上述並非鄉愿。

皮尤(Pew Research Center)民調的台灣人身分認調查,35歲以下的民眾認為自己是純台灣人者高達83%;僅有26%的年輕人認為自己與中國有情感上的依附,而35歲以上則有46%。66%人認為中國的實力與影響力對台灣構成威脅,不分黨派與年紀。顯示越年輕的台灣人,所謂天然獨的概念已是理所當然,而對中國無感情卻認為具威脅性,代表年輕的台灣人對中國的好感度逐漸下降。

另一份皮尤民調顯示,台灣有84%認同多黨式選舉的民主制度;支持獨裁的強人統治或軍政府統治,台灣分別是5%和7%贊同,而香港則有27%和15%支持。類似的結果出現在最新的美國蓋洛普民調(Gallup),41%的美國人將中國視為頭號敵人;對中國有好感的美國人有20%,而對台灣抱持好感的高達77%。種種民調數字,皆屬「現狀」的延伸,如美台關係緊密、民主制度維繫、世界看見台灣、國際能見度提升等。

由此可推論,中國的作為,例如對台日漸頻繁誇張的軍事挑釁行為,只會讓印象分數繼續跳水,而對中國的好感度左右了台灣人想「維持何種現狀」心之所向的最大變動因子。這個因子拉長期來看,可以微小到難以察覺,但長期推疊、歲月更迭,不可逆性就逐漸遞增。以此角度,便不難理解,永遠維持現狀與台灣人的身分認同的民調結果,其實並非平行時空。

更多FTNN新聞網報導
觀察/打詐打到沒力!要效法「危害產品」TikTok嗎?
韓國瑜不再是民進黨的提款機
分析/修法後就想當甩手掌櫃?現行《兒少法》收出養制度問題在「執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