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特有腦中風突變基因 腦部小血管阻塞型中風機會增11倍

腦中風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列,它的風險因子不只有三高,還有單一基因突變。台北榮總歷經十餘年研究發現,名為NOTCH3基因上R544C位點的突變是台灣人身上的特有現象,推估國內約23萬人帶有這種變異基因。這群人日後中風風險增加3.4倍,其中,腦部小血管阻塞性中風的風險更增加11倍。

過去研究顯示,位於19號染色體上的NOTCH3基因變異,可能造成「體顯性腦動脈血管病變合併皮質下腦梗塞及腦白質病變(CADASIL)」,這是一種經由體顯性遺傳的腦部小動脈血管病變,病變後可能進一步引起腦部廣泛的白質病變、腦組織梗塞壞死以及腦部微小出血。

「NOTCH3基因變異造成的腦中風在國外幾乎是罕病,但在台灣卻很常見,」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周邊神經科主任李宜中說。

北榮自2006年以來診斷逾300名帶有這種變異基因的患者,在他們之中,近8成的人確診時已發生阻塞性腦中風,4成6的人已有智能缺損,近2成的人有情緒精神變化,1成6的人已發生腦出血,有的人則出現偏頭痛或癲癇症狀。帶因者不僅發生腦血管疾病的風險高,發病年齡也可能提早,北榮收治的患者平均發病年齡是56.8歲,最年輕的患者只有23歲。

NOTCH3基因突變台灣人特有,可能源於共同祖先

為進一步探究NOTCH3基因不同位點突變帶來的影響,北榮研究團隊自中央研究院「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找出7038名沒有中風或失智的民眾、以及800名缺血性腦中風患者的數據進行分析。結果發現,約有1%的健康成人有NOTCH3基因上R544C位點的突變,據此推估,國內可能有23萬人帶有這樣的變異基因。

帶因者日後的罹病風險比一般人高出許多。研究團隊透過統計方法排除年齡、三高等因子帶來的影響,分析顯示,攜帶突變基因的人整體中風風險增加3.4倍,其中,腦部小血管阻塞性中風的風險更增加11倍。

這項研究近日獲刊於國際期刊《神經醫學(Neurology)》,研究成員包括李宜中主任、廖翊筑醫師與鍾芷萍醫師。

(圖片來源 / 鄭佳玲繪圖)

台灣人身上為何有這種特殊基因?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研究團隊曾針對14個NOTCH3的R544C突變家族、共46名帶因者進行遺傳分析,結果發現,這群人NOTCH3附近的基因標誌相似。李宜中說,這顯示這個突變由共同祖先遺傳而來,而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的分析研究也發現,近9成5的帶因者祖籍為閩南籍。

基因檢測,促進預防或徒增擔憂?

目前已有相關的基因檢測服務,北榮率先開放自費檢驗,單次檢驗收費2,200元,報告約在檢驗後1個月出爐。不過,一個看來還健康的人一旦檢測發現帶有這個基因,是否可能徒增擔憂?是否不如不知道、跟著一般人一起落實官方建議的健康生活型態即可?

這個問題或許見仁見智。56歲的宗小姐是透過基因檢查確認帶有NOTCH3突變的其中一人,對她來說,確認自己攜帶這樣的基因並不是壞事。她說,一開始在等待檢測報告時,可能因著對生命未知而有點沮喪,但知道自己帶因後,反而很快地接受這個不可逆的病,立刻交代遺囑,並希望人生不要有遺憾。如今的她除了遵循醫囑、預防性地服用抗血栓藥物,並且把握時間作許多事,像是每週上2次重訓課、上心理學課程,飲食上更注意攝取充分蛋白質、蔬菜、水分等來維持健康。

「其實,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條件不一樣,順應自己的狀態去安排生活就好。生命也有各種可能,沒有什麼好去對抗、緊張、失望或悲觀,」宗小姐說。

(中風示意圖。圖片來源 / 鄭佳玲繪圖)

身體麻痛、腦袋變鈍...腦中風症狀輕時易遭忽略

腦中風帶來的症狀多樣化,不同腦區的損傷會引起不同的臨床表現,有時容易遭到忽略,宗小姐的遭遇就是一例。2年前,她感到臉部與手腳不適,猶如輕微的電流流過、麻麻的,有時會麻到難以入睡。由於不是行動障礙,她第一時間懷疑是更年期症狀、先到婦科就醫,婦科檢驗後懷疑是甲狀腺功能低下、將她轉介新陳代謝科,新陳代謝科又透過影像檢查看見她的腦部白質病變,她才輾轉被轉至神經內科就醫。所幸轉介過程順暢、很快地看對科別用對藥,因此確診罹病至今,她的腦病變情形並未惡化。

腦中風可能帶來的症狀除了常見的身體偏癱、半邊身體感覺麻木、嘴角歪斜、口語不清等,還包括忽然發生的意識改變、智力下降、視力變差、視野缺損、複視、耳聾、空間、定向力不足、思考減退、遲緩以及走路搖晃等,嚴重時甚至可能產生重度昏迷或呼吸困難。因此,只要突然發生疑似腦神經缺損徵狀,就要提高警覺盡速就醫。

延伸閱讀:

腦神經專科醫師41歲腦中風! 他靠這樣做...2週後恢復看診

「三金影帝」吳朋奉腦中風驟逝 你千萬不可忽視的5大症狀!

名健身教練中風!從半癱恢復到行走、平舉雙手 牢記6觀念,讓中風復健不再難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