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的北漂電影夢

中國電影票房市場規模世界第二全球華語影視重鎮在北京

近年大陸影視產業強勢崛起,不斷向台灣影視人才招手,加上今年惠台31條釋出利多,更加重資金跟人才外流誘因。

但人才出走潮,早在20多年前就已發酵。1990年代後,台灣影視圈西進不曾間斷;2008年兩岸大三通、2010年兩岸簽署ECFA,進一步帶動影視產業人員遷徙「北漂」,到對岸尋找更大舞台。

如今,不少台灣影視人才已在大陸影視最聚集的北京安家落戶。《遠見》專訪多位北漂台灣電影人,例如導演藍海瀚、兔將創意影業創辦人李昭樺、電影執行製片陳彥君及新銳導演陳冠頤,他們之中,有人已經成功,有人尚在奮鬥,但相同的是,他們都把未來賭在北京。

新月勾破夜幕,上班族一天的工作逐漸進入尾聲。但,北京的影視圈才正如睡飽的獸醒轉,愈夜愈活躍。

來到北京朝陽區大望路一家外觀毫不起眼的「飄home酒店」平價旅館,只見年輕的「小鮮肉」「小仙女」進進出出。奇怪的是,他們都不是旅客或住客,卻能隨意在各個房間穿梭。

全中國應該再也找不到像飄home酒店這樣的地方了。這其實不只是一家旅館,而是影視人才媒合的集中地。在這往往可以感受影視業在中國的狂熱競逐,機會彷彿多到伸手可得。

假使你是追逐星夢的新進演員,在北京什麼人也不認識,這裡就是開始的第一站。假使你是正在籌備新戲的無名導演或監製,苦苦尋找著心目中的男女主角,還有幕後工作人員,這裡也是尋找伙伴的好地方,處處藏有驚喜。

走進大門,大廳牆上貼滿了各種演員招募單,一張張A4大小的紙張上,寫著一部部電影網劇的片名,上面都有一個房間號和一個手機號碼。如果對哪部片有興趣,任何人都可以去敲房門,門通常不鎖,推開門、遞上簡歷照片,兩分鐘自我推薦,片方有時間的話,還會試個戲對對台詞。

很多台灣影視菜鳥西進北漂,舉目無親,常常就被推薦到飄home試試。一位大陸經紀人透露,上門尋找機會的台灣人不算「稀有動物」,光他手上就留有五、六個寶島的新人資料。

西進搶先機 看大市場、買想像力

自1990年代之後,台灣影視圈西進工作的遷徙潮不曾間斷。2008年兩岸大三通、2010年兩岸簽署ECFA,更進一步帶動西進。恰好過去十年,是中國影視產業高歌猛進的黃金時代,台灣影視人西進「已是該來的都來了,」一位已遷居北京的台灣電影人說。

去大陸的好處是什麼?「有機會看一個更大的體系與市場,」一位剛獲得大陸影視創投注資的台灣女創業家有感而發說:「以及買一個想像力。」

不願具名的她,原本在台灣從事第一線的電影宣傳,跨越海峽不到五年,人生翻轉,拿到數百萬人民幣的天使輪資金,創立了影業公司,自己當老闆,目前正緊鑼密鼓籌備新公司的第一部網路大電影(影音平台的自製電影),另外還有兩部蓄勢待發。

「這樣的機會,在台灣不會有的,」她微笑說。

的確,中國大陸電影票房近來數度瘋狂爆發,2018春節檔總票房飆破57億人民幣(約台幣285億),比前一年成長67%,摘得史上最強桂冠。

年年輝煌的大陸電影,不乏台灣人的貢獻。根據微信公眾號「一起拍電影」分析,扣除通貨膨脹後,近十年中國電影票房的TOP100,至少有10部是由台灣人擔任攸關成敗的主要創作人員。

經過20餘年的遷徙潮,不少台灣影視人才早已在大陸影視的重鎮北京安家落戶了。不管已經成功,還是尚在奮鬥,他們早把未來賭在北京。

來到距離北京市中心區一個半鐘頭車程的昌平區,一整片兩層樓的獨棟別墅,四下裡靜悄悄,突然的狗吠顯得特別大聲。每一棟別墅都有寬闊的庭院。就在偏僻的這裡,也可以找到台灣影視人才的影子。

今年40歲的陳嗣哲,從事剪接及製片工作,與今年37歲,擔任劇照師的弟弟陳柏年,已到北京十年,搬了至少三次家,這才住得較舒心,感覺安頓下來。

別墅裡既是住所、也是工作室,上下兩層樓共四個房間,有時候邀約編劇來郊外洽談劇本,工作到半夜就讓編劇在這裡睡一晚,非常方便。

雖然住在一起,兩兄弟不一定能常見到面。陳柏年原先在台灣擔任新聞攝影,2010年大陸電影發展進入快車道,先到大陸發展的哥哥,帶他進大陸拍劇照,一年裡常有七、八個月待在外地的劇組。

轉換跑道起初並不順利,陳柏年第一次拍劇照是湖南衛視的偶像劇《摩登女婿》,導演也是台灣人,幸虧是哥哥介紹才有這次機會。

但台灣兩字能帶來的有利形勢就此退散,之後案源就不穩定。有一年,將近九個月沒接到案子,沒有收入,只好先在哥哥的後期製作公司幫忙。

「真的需要很強的心理素質來度過那個沒有案子的日子,」留著一頭藝術家捲尾長髮的陳柏年,外型清秀,陽光灑在他微微上翹的嘴角,帶著堅毅:「好在那時候不是一個人來北京,有我哥在。」

轉折點是朋友介紹了一個電影的劇照工作,為期一週,拍完之後對方覺得很滿意,以後常常找他合作,這才慢慢變順。

其實登陸不代表「錢多事少」,陳柏年深有感觸。「上戲後,我一天工作至少12~14小時,」陳柏年說,遇到趕戲還要翻班,早上7點開工晚上9點收工,回到家還要整理照片,然後隔天一大早7點繼續上工,「是一個很耗體力的工作。」

相對於弟弟,陳嗣哲融入大陸影視圈的過程,則是另一個「轉了又轉」的故事,凸顯了內地競爭的激烈,必須解鎖新的技能。

台北體育學院畢業,機緣巧合跨了界,拜在中視《花系列》電視劇的金牌剪接師的門下,之後創業,陳嗣哲在台灣,一度創下台北市年度剪接量最高的公司老闆,知名製作人柴智屏的電視劇,高達七成是交給他剪接。

但台灣電視台的預算愈降愈低,一集電視劇的投資從台幣200、300萬,在十年內降至不到100萬元。加上不少客戶轉進大陸,於是陳嗣哲也在2008年到北京開公司。但焦慮,也開始如影隨形。

差距不是能力 而是資源沒得比

他發現,在台灣是頂尖高手,來到大陸卻比不上大陸的頂尖,「差距不是能力,而是他們的資源跟我們不一樣。」

舉個例子,北京光是一家剪接後製公司可能就擁有80套設備,原因是老闆跟北京市教育局的關係很好,公司的電腦基本上都是政府採購,所以沒有成本。但是台資企業每一台電腦都得自己花錢買,根本沒辦法比。

陳嗣哲很感謝初到北京時遇到一個好人,是一個北京的製作公司工作人員,在雙方簽合約時,陳嗣哲按照台灣慣例以訂金10%、頭期款20%、尾款70%訂定,對方好心告訴他,通常尾款是一毛錢也拿不到,這樣寫很容易血本無歸。

這位北京人建議他,合約簽訂時,最好寫訂金50%、頭期款30%、尾款20%,但是20%的尾款可能會拿不到,所以前兩筆的報價要先把那20%的錢算進去。

在北京十多年了,陳嗣哲看到了形形色色在北京發展的台灣人。有人做得很好,也有人混得很差,有後來回台灣的,他的焦慮更升級了。更年輕的大陸人才不斷湧現,常讓他覺得不如他們優秀。他變得更加忙碌,手機電話一天到晚響個不停。

想過回台灣嗎?「我的人生仍在冒險,」陳嗣哲說,台灣的影視行業比不上大陸欣欣向榮,「回台灣太安逸,反而會失去競爭力。」

「這一行風險高 有時就是要賭」

西進北漂的台灣人,把理想寄予北京這個全球華語影視重鎮。不過,並非每個人都可以在這裡揚眉吐氣。

「這一行的風險滿高,有時候就是要賭,」來自台灣的工夫影業創作中心導演程孝澤坐在宛如咖啡廳的會議室接受採訪。

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研究所導演組的程孝澤,2007年第一部劇情長片《渺渺》便入圍了第59屆柏林電影節競賽單元。

漂泊到北京,源於北藝大客座教授、2013年創辦工夫影業的陳國富。

「最早是2008年,陳導(陳國富)把我抓來北京為奧運寫個盲人跑步的故事,」程孝澤回想,後來陸續兩岸飛來飛去,每到北京就被「軟禁」在北六環小湯山的小別墅,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基本上沒有別的事可以做,只能寫劇本。

同樣是拍電影 大陸觀眾上億人

程孝澤轉述,陳國富很早就判斷,未來世界電影的市場重心將全部移轉至大陸,程孝澤說:「他(陳國富)當時看我拍的東西,就說如果要做這種商業類的東西,在台灣可能比較難,預算什麼的比較難支持到你想做的事。」「與其都是要花時間精力,他會建議我來內地發展,跟他一起弄。」

2011年時,被「重點培養」的程孝澤,把家搬到北京,參與了中國大陸第一民營電影公司、華誼兄弟的《太極》,擔任編劇、B組導演及剪接。工夫影業成立後,他又寫了很多劇本,成為重要的創作高管。

這麼多年下來,程孝澤深感大陸產業的辛苦。前年,他在大陸第一部掛名的電影終於要開拍了,片名叫《小妞萬萬歲》,但還沒開拍就被喊卡。

這是一部現代功夫愛情喜劇片,當製作展開籌備,美術、攝影全部進組,找來的韓國動作導演開始設計動作,「結果陳導說先停掉,」程孝澤說,「因為他覺得第一個,一個好的劇本找不到演員一定有問題,他可能覺得劇本也不夠好,不夠扎實,第二個就是那段時間前後,突然間很多電影都滑鐵盧,對他來說,這個時候就必須謹慎一點」。

當下程孝澤非常挫折:「就像是你跟一個對象談到快要結婚,突然間不能結了,要談別的對象就得從頭來。」儘管如此,他也沒想過回台灣,很快又投入到其他案子。

在這行業不能只要好處 也要接受風險

他寬慰自己:「你在這個行業就要接受他的所有,你不能只要它的好處,只要它的成就感,它的風險也必須去接受。」

後來程孝澤總策劃的《河神》網劇爆紅,豆瓣評分譽為2017年下半年必看神作,不少人為他慶幸當初沒放棄。

漂在北京,或許它不是一個想隨波逐流就能隨波逐流的地方,但如果不在北京,可能無法發現真正的自己。這就是台灣人的北漂電影夢。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

更多追蹤報導

惠台?當台灣中等生強碰中國學霸
夾縫求生!1000個台師變陸師
台師赴陸求職 高流動率反映期望落差
高教師生出走 用腳投票赴陸為哪樁?
政大教授批大陸教育「沒靈魂」

______________

對於這個社會大小事有話想說?歡迎各界好手來發聲!快投稿 Yahoo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