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都這樣吃!台式牛排終極美味「1吃法」,法國人目睹傻眼:絕對不行

炸豬排、咖哩飯、可樂餅是日本3大洋食,那對台灣來說,台灣的3大洋食又是什麼?跟著嘉義在地達人的回憶,看見台味與西洋飲食文化的碰撞,更有趣的是,台式牛排中台灣人最愛的「1吃法」,竟然在法國人眼中完全無法接受,抗拒程度和義大利人堅持比薩上不能放鳳梨有得拚(笑)~快跟著食尚小編看下去吧~食尚旅宿大賞快投票!天天送住宿券

炸豬排、咖哩飯、可樂餅,合稱「日本3大洋食」,此外還有炸肉餅、蛋包飯、拿坡里義大利麵(沒錯,這是日本的發明)等,皆為明治維新後從西方傳入日本,歷經在地化蛻變而成的日本洋食。就像拉麵源自中國,越洋到橫濱著根,進而擴展至全日本,再全球化流衍,成為東瀛現代飲食的代表之一。

記憶中的「牛排」初體驗

台灣呢?我被稱為六年級世代,也有屬於我們的「台式洋食」。猶記得,小時候在電視電影裡才看得到牛排,金髮碧眼的洋人執起刀叉,優雅切塊品嘗著。記得那天,我爸開裕隆汽車,載著全家,從民雄來到嘉義第一家牛排店:紅木西餐廳。初嘗牛排的滋味早忘了,只記得那是我的西方飲食初體驗。同樣是洋食,台日脈絡不同,日本的炸豬排與咖哩飯,走向標準化、效率化、衛生化,得以向世界拓展,用細膩的SOP在各國的百貨公司與商業街道駐點。台式牛排則在島內飛入尋常夜市,帶著台灣人的生活智慧,開始廉價化、快速化、平民化。


▲從「西洋高級料理」飛入夜市、庶民美食餐廳,「台式牛排」帶著台灣人的生活智慧,開始廉價化、快速化、平民化。(圖片來源:莓姬貝利 食事旅行

80年代百貨公司「鐵板燒」

台灣人的西式體驗往往從百貨公司開始,我讀國小的1980年代,住高雄的姑姑帶我和弟弟到新崛江旁的大統百貨公司,吃鐵板燒。坐下後,竟然和料理師傅面對面,見他活生生、熱騰騰地在你眼前煎肉、炒菜、切塊,響亮的鐵鏟聲一聲又一聲,真是視、聽、味的三重享受。那是我這輩子吃過最好吃的鐵板燒,完食後,隨即直衝頂樓到遊樂園坐雲霄飛車。後來百貨公司封閉,頂樓遊樂園也跟著荒廢了,鐵板燒則依循台式洋食的模式,持續蔓生,從都市至各鄉鎮扎根、開花,成為台灣常民的生活日常。


▲「鐵板燒」早期也是高級百貨公司才有的飲食,隨著時間推進,鐵板燒則依循台式洋食的模式,持續蔓生,從都市至各鄉鎮扎根、開花,成為台灣常民的生活日常。(圖片來源:熱血玩台南

台式代表「美而美」早餐

若要票選我們那年代的3大台式洋食,除了牛排與鐵板燒,再來是什麼呢?首先想到火烤兩吃的「可利亞餐廳」,不過那種邊煮火鍋、邊烤肉的台派饗宴,到21世紀也不再普及了。又如深入大街小巷的「美而美」,已是當代台灣人的早餐日常。三明治配紅茶是最初的簡配,吐司切邊不切邊?紅茶小杯大杯?冰塊、甜度多少?還有濃濃的奶茶、蛋餅、蘿蔔糕,南部甚至煮鍋燒意麵。菜單愈來愈豐富,從早餐賣到午餐,成為無所不賣的台式餐館。


▲完全深入台人生活的「美而美早餐店」,鐵板麵加蛋、台式漢堡、蛋餅等餐點從早上賣到中午,也是當代人的早餐日常。(圖片來源:相片中的菲莉絲

蘑菇、黑胡椒醬是台灣特產

陌生人變成親近的家人,台式洋食,是我們這個世代的新台味。發展時間一久,我們的理所當然,竟成了西洋人的不尋常。因台灣人嗜熱食,牛排隨鐵盤冒煙噴香上桌,貫徹了路邊攤的現場精神,這體驗還頗為鐵板燒。台人不喜過度服務,總要留一點自助,將熱燙鐵板上的半熟蛋刮起,免得過焦,料理過程也納入享受美食的一環。醬有蘑菇與黑胡椒,也是台灣特有的,一方面掩蓋肉質貧弱,一方面用重口味來滿足習慣。

嚇壞法國人的「加蛋吃法」

鐵板麵更絕,本來是用來代替台人吃不慣的馬鈴薯,作為鐵板牛排的佐配,後來竟成為獨立的品項。還進一步提早時段,與美而美合體,早餐也吃起鐵板麵,拌醬捲麵真是濃郁。我的法國朋友安東,大學沒讀完就來東方冒險,興沖沖地請這位外國人吃牛排。點餐時,安東一再提醒服務生,甚至很生氣地說:No egg!不要加蛋!安東懊惱地說,吃牛排在法國是高檔的大事,和廉價的蛋混在一起,實在落漆,讓他相當挫折。

吾輩的飲食日常,貴賤煎於一盤的牛排,從餐館送入夜市的鐵板燒,加上跟你說早安的美而美,是台灣的本土3大洋食。


▲台式牛排總有鐵板麵和蛋陪襯,但「牛排加蛋」這種吃法看在法國人眼中,簡直不行!(圖片來源:莓姬貝利 食事旅行

更多食尚玩家報導
白冰冰也來排!新竹市場70年超難找「糯米水餃」攤,大骨湯+爆漿水餃老饕愛
可降血壓、血脂!蕎麥好處多全球都在夯,「過敏兒、糖尿病患」大推
自己煮真的比較省?達人實算「每餐可省快200元」,這「5族群」最適合(中獎公布)
高CP值便宜開吃!雙北6家「台式牛排吃到飽」:最低189元、百道料理任夾

本文由食尚玩家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