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餐桌上的美中台外交角力與洪都拉斯的白蝦

工人
近年來,台灣的白蝦大概僅有三分之一來自自產,三分之二的白蝦來自進口。

台灣2024總統大選即將到來,激烈的選戰已經展開。但較少人知道,遠在千里之外的中美洲,台北與北京的外交戰也同樣喧囂。

事實上,自2016年蔡英文選上台灣總統後,兩岸關係跌至谷底。蔡政府拒絕習近平的「一國兩制」台灣方案以及國共兩黨談判的條件——「九二共識」後,北京持續在外交及經濟上反制擠壓台灣。

遠在台北千里之外,被稱為「美國後院」的中美洲,亦是台灣外交邦交國最多、關係最好之地,自此開始出現與台北的「斷交潮」。

從2017年的巴拿馬開始,到2023年3月的洪都拉斯(Honduras,台灣譯宏都拉斯),台北共丟掉了五個邦交國,即便美國曾經試圖協助,都無法挽回斷交危機。

目前台灣在中美洲僅剩中美洲第一大國——危地馬拉(Guatemala,台灣譯瓜地馬拉)為盟友。但今年8月,該國「變天」,新總統曾言有意與中南海加深交往,與台北的外交關係是否生變亦引發關注。

香港政治學者沈旭暉分析,北京在中美洲進一步壓縮台灣外交空間的作法已經奏效。他認為,深受美國影響的中美洲國家本是台灣「外交最後的橋頭堡」,「一來在2010年前,中共政權的影響力未能深入這地域;二來美國也會配合台灣,默契地暗示這些國家——如果保留對台邦交,也等同於深化對美關係。」

但是,在中美洲「斷交潮」下,台灣與這些國家建立數十年的經貿關係,簽訂多年的經貿協定何去何從?美中台在該區域的這些外交戰,又如何延伸到台灣人的餐桌上?在台灣火鍋店及市場上深受台灣饕客鍾愛,來自宏都拉斯的「白蝦」或許可以提供一些線索。

台灣前農業部長、​​​​現任台灣中興大學特聘教授陳吉仲向BBC中文分析,今年3月宏都拉斯與台灣斷交時,沒有聽過對方希望再與台灣簽訂一個新的「自由貿易協定」(FTA)。

陳吉仲看好台灣白蝦自產的前景,原因是台灣現在成功培育出了「無特定病原」(SPF)蝦苗,若能好好配合「漁電共生」政策(結合養殖漁業綠能發電系統,利用魚塭堤岸、引水渠道設置環保發電系統),「過去被稱為草蝦王國的台灣,現在開始自產白蝦還有很大潛力」。

陳吉仲亦強調,所謂市場的替代,基本上仍是漸進式的貿易行為。市場變動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合作多年的台灣進口商與中美洲養殖業者。

換言之,他認為,目前看來不大可能就看到宏都拉斯的白蝦產地「一夜之間被替換掉」,但這也意味著中國不大可能馬上就變成宏都拉斯養殖業者的最大市場。

宏都拉斯的白蝦

鮮有台灣人知道,在台灣的火鍋餐廳及生鮮市場極為熱賣的白蝦,其實一直是台灣與中美洲友邦的重點進口貨物。台灣所需的白蝦大概僅有三分之一來自自產(約一萬噸),三分之二來自進口冷凍白蝦,其中約三成是從中美洲的宏都拉斯進口。

但是,宏都拉斯和台灣兩地緊密的經貿關係在今年三月開始被顛覆。宏都拉斯正式宣佈與台灣斷交,雙方簽訂多年的自貿協定也在今年9月終止。失去關稅優待後,曾經大量進口的宏都拉斯白蝦價格漲了20%。而宏都拉斯養殖業者失去大量台灣訂單,深怕白蝦賣不出去,宏都拉斯新政府承諾的中國市場成為希望所在。

宏都拉斯養殖業者「太平洋海鮮」(Pacific Fresh)公司負責人安德里亞·塞拉(Andrea Sierra)女士在接受BBC中文採訪時說,她的公司是三代家族事業。中美洲與台灣的市場變動,她觀察了數十年。

她說,過去20年來,台灣養殖業者及政府大力協助白蝦的冷凍運輸技術,提升了白蝦品質,因此齣口價格可以賣得不錯。但是,現在與台北斷交,台灣徵稅增加了20%,許多買家離去,導致他們需要開始尋找其他市場。

許多中美洲養殖業者告訴BBC中文,過去幾十年來熟悉台灣的客戶及市場,當地養殖業者現在重新尋找新市場並不容易。塞拉女士坦言,宏都拉斯政府及北京今年積極邀請他們前往中國各地參加水產品展示會,並與中國商會見面,試圖打開新市場,但挑戰重重。

她說,「我們尚未向中國出售任何一批貨物,原因是對方買進價格過低。而且,我們在中國找的是一個可以重視我們產品新鮮度,質量並重的高端市場。」

北京稱會協助洪都拉斯白蝦進入中國市場。
北京稱會協助洪都拉斯白蝦進入中國市場。

中國市場將取代台灣嗎?

塞拉女士坦言,許多公司據報在政治環境變動後都開始要重新尋找市場,「但這並非易事」。她向記者強調,因為許多加工廠的設備、包裝材料多數都是為滿足台灣市場而設計的,「因此,所有這些投資在其他市場並不那麼關鍵」。

現在,太平洋海鮮公司的戰略是在基礎設施方面做出改變,適應巨大的市場變動。她說:「我們的目標是降低20%的成本,進入各國不同市場時更有競爭力,同時還為台灣市場保留一些量」。

北京與宏都拉斯政府要如何彌補失去的台灣訂單引發了關注。今年6月,宏都拉斯官方說與北京建交後出口的重點商品,包含咖啡及蝦等農產品可直接銷往中國市場,不再需要從台灣中轉。

宏都拉斯官方稱,進入中國市場「成本更低、速度更快、機會更多」。

中國海關總署則表示,已經與宏都拉斯簽署養殖水產品輸入中國市場的相關議定書。並稱此舉將促進兩國貿易發展,「以豐富中國市場對優質水產品的消費需求」。

蔡英文
與洪都拉斯斷交前一天(3月25日),蔡英文在嘉義縣視察軍隊。

宏都拉斯總統希奧瑪拉·卡斯特羅(Xiomara Castro,台灣譯卡斯楚)亦在今年6月訪問北京,與習近平首度會晤,雙方簽署區域經濟合作框架「一帶一路」等多項雙邊合作文件。

7月,傳出宏都拉斯正與中國進行自貿協議談判。該國正在尋求投資者,特別是中國,資助該國興建一條連接太平洋和太西洋海岸的鐵路,要價約200億美元。

塞拉向BBC中文表示,目前中國市場需要的是較低價的白蝦,但就公司來說,以低價出口並不符合他們的商業戰略。低價且新鮮度較差一點的白蝦,買家也可以從其他競爭者國家,特別是厄瓜多爾那裏獲得,因此拉低價格賣出白蝦並不能帶來好利潤。

今年中國經濟放緩,貿易商更謹慎,也不願一次購買大量水產。她說:「我們公司希望產品能在其他市場找到立足之地,以繼續營運我們的業務,這是宏都拉斯南部地區兩萬多人的就業來源。各種政治決定已經影響到我們生計,我們盼望有好的產業政策及前景。」

台灣白蝦斷貨?

宏都拉斯養殖業者盼望有新的市場解決問題。那麼,對台灣經銷商來說,憂心的可能是品質不錯的白蝦可能會斷貨。

根據台灣官方統計,台灣主要向宏都拉斯進口九項產品,冷凍白蝦與咖啡分別是前二大進口產品。

就白蝦而言,根據2022年台灣農業部統計,台灣每年自產白蝦1.1萬公噸,進口則佔2.5到3.6萬公噸,其中宏都拉斯進口佔30%,貿易額約有1.641億美元,當年成長幅度達59.35%。因此可以說,台灣對於宏都拉斯的白蝦需求量十分龐大。與宏都拉斯斷交後,白蝦供應情況引發台灣餐飲業者關切。

台北一家與宏都拉斯養殖業者往來10多年的貿易公司代表林經理告訴BBC中文,隨著台灣在中美洲遭遇斷交浪潮,台北的貿易商確實需要適應變化,靈活地在不同國家尋找新客戶,挖掘新產品。

不願透露公司名稱的林經理強調,最近剛從中美洲拜訪客戶回台。她說,其實2021年末尼加拉瓜與台北斷交後,台灣給予了六個月的關稅緩衝,當時影響稍小。進入2023年,公司曾規劃將重心轉往宏都拉斯,結果又遇到宏都拉斯宣佈斷交,只好將重心再轉往巴拿馬。

林經理透露,該公司在台灣與宏都拉斯的自貿協議終止前,這幾年進口總量成長至180-200個貨櫃。主要進口來自尼加拉瓜 (年進口量150櫃上下)、宏都拉斯(年進口約30-50櫃)。一櫃約有18000至20000公斤的白蝦。過去,宏都拉斯白蝦每公斤的進口價格是七至八美金不等。

據分析,巴拿馬的優勢是,雖然該國與台灣斷交多年,但雙方還享有自貿協議,原因是業務在全球排名前幾大的台灣長榮及陽明海運等是巴拿馬運河的大客戶。因此,台灣和巴拿馬並未因為斷交就取消自貿協議,反而訂製一個新的自貿協議。

林經理還表示,「而且,巴拿馬現在的養殖技術也在提升中,有大規格白蝦養殖,生產品質也較往年好,成為現在進口商主要的規劃產區。」

台灣漁業署養殖漁業組代表陳文深對台灣媒體說,進口白蝦確實能夠由其他國家如巴拿馬、泰國替代,因此台灣不擔憂供應會中斷。

台北一位不願具名的貿易商解釋稱,與台北斷交後,宏都拉斯有養殖業者將價格降價到每公斤六美金,希望台灣仍可以繼續下訂單。

但該養殖業者告訴BBC中文,由於全球白蝦市場價格都下跌,台灣還有很多白蝦庫存,所以台灣貿易商不會因為便宜就購買,還是會去評估台灣市場的供需狀況。

換言之,台灣貿易商面對中美洲國家與台灣的斷交,一開始的衝擊不小,因為需要再花時間培養可靠的供應商。但林經理認為,在自由貿易市場,「基本上永遠會找到替代方案,對我們商人來說,便是需要伺機而動」。

而對於當地的政治商業變化,台灣商家其實或多或少都有所凖備。林經理表示:「剛好今年處在完全的買方市場,全球景氣差、蝦量供過於求,市場並無缺蝦狀況。目前的首選會是巴拿馬。」

陳吉仲教授則強調,從全球糧食安全角度而言,因為政治原因介入宏都拉斯與台灣的水產供應,的確傷害到宏都拉斯。

他向BBC中文解釋,因為白蝦等水產品很容易受到感染,不好培養,透過雙邊穩定的貿易關係,可以滿足消費者營養需求及生產者的經濟,「但現在透過政治外交,破壞了市場機制,不是好事。政治過度介入產品出口進口的貿易會走不長遠」。

宏都拉斯的白蝦養殖業者表示,過往產品多半都銷往台灣市場,可以說「雞蛋都放在同一個藍子」,如今面對出口到台灣的關稅優惠取消,若未找到其他市場,衝擊可能比台灣進口商還大。

不過,宏都拉斯商人未來能否順利進入中國市場,正在檢視中國經濟實力在中美洲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