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仍是全球最危險的地方?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在2021年5月台灣上了《經濟學人》雜誌封面,題目是「全球最危險的地方:美中必須努力來防止雙方為台灣的未來而戰」。從那時候開始,有關台海可能發生戰事的議題,在美國和國際媒體經常出現。

吉普遜(Liam Gibson)在同年10月於《外交人》雜誌上發表文章,題目是「台灣政府說已經準備好了,但台灣人心理上準備好了嗎?」此文引述布魯金斯學院先前在台灣舉行的民調指出,57.6%受訪者擔心戰爭的明顯可能性,且不同年齡層的答案類似,例如20-29歲受訪者有54%認為可能。

同樣那段期間,美國CNN派員親訪台灣,訪問不少人,包含一般民眾。訪問內容經整理後上架,標題為:「中台可能衝突的緊張情勢升高,但在台灣,人民好像並不擔心。」

到了今年4月,布魯金斯研究院出版由何瑞恩、葛來儀、卜睿哲3人合著的《美台關係》,然後舉辦了一個有關於此書的公開討論。在該次討論中,卜睿哲說:「兩岸最後要怎麼解決,是兩岸的事,美國只要求和平解決,而且要尊重台灣人民的意志。」

他還說,這種對台灣的認同並不意味著人們想建立一個完全獨立於中國之外的獨立國家。「事實上,只有6.4%的人認為現在應該爭取獨立。另有22%表示應該拭目以待,看看事情進展如何,然後可能會走向獨立。然而,60.4%認為應該維持現狀,他們喜歡現狀就好了。只有7.1%的人贊成統一。」

他認為,台灣人民很務實。「65%的台灣人認為,如果他們真的獨立,中國就會進攻,然後贊成台獨的人比例下降。所以,台灣民眾對自己的安全形勢非常務實。他們不想創造會破壞他們所擁有美好生活的環境。他們還認為,如果他們獨立,中國進攻,美國可能不會幫助他們。所以,這是另一個發人深省的因素。」

今年7月底,《經濟學人》刊登了一篇文章,探討如果中共打算用武,會有哪些經濟的先行指標。該刊說指標之一是能源。中國大陸石油需求的近3/4來自進口,雖然其只占總能源使用的20%,「但它對任何戰爭努力都至關重要。軍用車輛在上面行駛,運輸物資的卡車也是如此。」目前中國大陸石油儲備可以維持3個月的消費,未來如果緊急增加石油進口,擴充儲備,會是一個先行指標。

糧食是另一個指標,中國大陸是全球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過去一向存有巨大的庫存。2021年,中共一位官員表示,小麥儲備可以滿足18個月的需求。但更值得關注的可能是大豆,中國大陸84%依賴進口,其中大部分用於養豬─豬肉占中國大陸肉類消費總量的60%。目前中國大陸大豆存量用於養豬只有不到2個月,未來如果購買量迅速增加,可能是另一個指標。

再來就是金融。中國大陸已創立了一種跨境支付機制,可用以替代西方金融機構所控制的SWIFT(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以備不時之需,但它只處理人民幣;雖然中國大陸及其國有企業積極擴展用人民幣結算貿易,但透過這種平台而完成交易的比例還是很小。如果中國大陸計畫戰爭,可能將其外匯儲備從美元和歐元轉移到更難封存的資產,例如黃金。

基本上,國際上把台海發生戰爭的可能性講得很熱,但台灣似乎沒這麼緊張。不過,多數人民應該非常關心未來和平是否能夠維持,美中關係的演變是否會往和緩方向發展;而台灣人民本身也應多往和平的方向努力:和平不會從天上掉下來,需要努力爭取和維護。(作者為東吳大學講座教授、前行政院政務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