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何時能在美中對峙裡「互不隸屬」?

多年前有部討論越戰的好萊塢電影《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其英文片名Apocalypse另有「末日」之意。2016年美國大選時,民主黨候選人希拉蕊曾經使用Apocalypse一詞,形容她的對手川普所帶來的災難,有如世界末日。

今年美國大選又見川普,且勝望不小,但美國與世界局勢比起8年前更為複雜艱困。「美國啟示錄」儼然再起,雖談不上世界末日,也值得世人憂心忡忡。

首先,美國在全球領導地位日墜,使得原有的國際秩序鬆動。目前美國雖仍為首強,但多極化的世局不再唯美馬首是瞻。昔日的「世界法官」、「世界警察」後來改當「消防隊長」,但在俄烏戰爭時期反而「趁火打劫」。拜登碰到新冠疫情及兩大戰事相繼爆發,迄今未解之餘,又陷入競選連任的惡鬥罩門。各國為求自保,「疑美」已成必要之惡。

雖然台灣若干政客一再抨擊「疑美論」,但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上月訪美,在國會發表演說時直言「美國人對於自己的角色有一股自我懷疑的暗流」。日前美國智庫蘭德公司公布研究報告,承認美國國際地位下降,而其原因包含生產力衰退、政治體系兩極化、中國崛起及失去發展中國家的信任和尊重。看來不只是外人疑美,連美國本身都沒信心了。

今年的大選更加速催化美國「自信心的喪失」。例如拜登原本以國際多邊主義做為美國外交核心的理念,今日卻變成大選的票房毒藥。許多美國選民,尤其中西部的主要搖擺州,認為他們是經濟全球化的受害者。為了大選,拜登改採「保護主義」,例如美國在退出TPP後啟動「印太經濟框架」(IPEF),納入印度、日、澳等13國,聲勢很大,卻不敢承諾各國期盼的市場准入,反而藉之強迫各國提高環境和勞工標準,使之增加成本,有利美國企業的競爭力。各國已感意興闌珊。

台灣被美國排除加入IPEF,論者諷稱IPEF意謂「Indo-Pacific Excluding Formosa」(排除台灣的印太地區)。為了補償台灣,美國提出的「21世紀貿易倡議」也彈同樣環境、勞工老調,拒絕市場准入。台灣未得實質好處,只有將之吹捧為「美台交流的重要官方管道」,自我安慰。

美國質變的民主土壤已栽培不出理性選民與候選人,扭曲的外交政策更易將他國捲入是非。美國的反中政策與大選症候群甚至撼動了美國引以為傲的國際瞻矚高度及國家團結傳統。川普任內以商人的線性思維將「反中」列為目標,認為可「Make America great again」。但拜登執行的結果發現無法讓美國變得更偉大;尤其在俄烏及中東戰事爆發後,反中無異延長戰線,不符美國利益。拜登爰將「反中」改列手段,鬥而不破、拉幫結派。如果川普回鍋,是否續攤?搞得歐亞各國進退失據。

日前《華爾街日報》報導稱,美國抗中沒招,只剩下「加徵中國產品關稅」、「補貼美國科技產品」與「遏制中國資金、科技」的「三腳凳」老招。面對美國的壓力,中國越挫越勇。北京甚至開始扮演國際和平使者角色,白宮反而忙著供給各國武器、逮捕大學抗議學生與罵尼坦雅胡及普丁。

多年來,美中關係良好時,台灣分不到什麼好處,還會耽心被出賣;但兩強齟齬時,台灣則受池魚之殃。蔡政府任內「反中」,大陸強烈譴責蹭美。日前賴清德總統的就職演說,再度激起大陸腎上腺素暴升,不敢對美行動,只藉軍演嚇台。台灣何時才能從美中對峙局面中智慧脫身、「互不隸屬」呢?(作者為前大使、國立清華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