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公共藝術第一部劇情片 環南時候入選紐約亞洲影展

《環南時候》電影特映會。(圖:北市文化局提供)
《環南時候》電影特映會。(圖:北市文化局提供)

▲《環南時候》電影特映會。(圖:北市文化局提供)

耗資千萬拍攝,由身兼作家身分的導演李鼎針對「環南市場」的河岸歷史與在地人文精神,執導出一部由環南市場頂樓騎著電動車穿越回1991年環南市場的愛情故事《環南時候》,台北市文化局31日表示,這部電影融合在地食材、傳統宗教等多元文化,改編自真人故事,呈現出萬華在地最真實人生況味。電影《環南時候》將於即日起上映!

北市文化局指出,這部作品歷經三年的田野調查和製作,克服了疫情的限制,成為台灣公共藝術的首部劇情片,欣喜該片成功入選本屆紐約亞洲影展,讓《環南時候》得以被世界更多人看見。公共藝術執行小組委員胡朝聖曾於去年特映會時表示,公共藝術三十年來不斷嘗試新的方式,讓公共藝術呈現創意的同時也支持台灣藝文產業。

北市文化局長蔡詩萍指出,《環南時候》是台灣公共藝術史上非常重要的里程碑,透過市府跨局處長期合作,讓公共藝術作品以電影的形式呈現,也感謝大家齊力將台北市最有味道的市場,透過台灣的影視實力推銷到國內外,讓大家看見台北常民生活的美景。

每座城市中傳統市場獨有的買賣方式,塑造了城市獨有的生命樣貌,台北萬華「環南市場」,擁有有機蔬果、熱食區等八大類型食材攤商,遍及南北艋舺公廟及夜市。電影《環南時候》運用該市場獨特空間文化及絕佳的場景特色,階級差別、情感及宗教衝突等呈現,讓觀眾思考並與之對話;劇中也藉由全世界理解東方食物,代表團圓的水餃,透過劇情編材傳遞多元情感,帶領閱聽者領略台北西城文化。

台灣公共藝術發展至今,不再侷限於實體作品設置,《環南時候》影視音作品,期許透過編劇的發想由飲食,在地人文等多元文化,將環南市場具特色工作情境之人、事、物與時空,透過影像,讓藝術家展現得以啟發在地與周邊鄰里互動並產生共鳴,是相當嶄新且具意義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