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兵役專題/現代戰爭不只拚人數!除了「這兩點」台灣還有一課題

「人數多寡」一直是討論戰事以來最直觀的因素,但將此認知用於現代戰爭還適用嗎?《民視新聞網》特別訪問《阿共打來怎麼辦》一書的共同作者,軍事戰略分析家王立,跟大家分享傳統認知與現代戰爭的不同,以及在戰事前如何看待軍事衝突。

Q:傳統認知中,人數多寡很大程度決定了勝負格局,請問在現代戰爭中真的是如此嗎?

王立回答:人數多寡的確很直觀,在冷兵器年代(刀槍弓箭),人多的意思代表戰力也多。不過進入到熱兵器(槍械大砲)年代,火力高於人力,只不過一人一槍,事實上人多確實也是優勢,因為可以發揮的火力也大。

只是,兩次大戰後再到現代戰爭(2000年後),發揮火力不是只有靠人多,更重要的是精準度。其實現代之前,火力發揮的重點一直是精準度不高,要靠數量補足,這概念就是敵人有一百把槍,但是命中率只有1%,我軍只有十把,但是每一把命中率100%,占優勢的其實是我方。

台灣兵役專題/現代戰爭不只拚人數!除了「這兩點」台灣還有一課題
(圖/翻攝自軍事新聞通訊社臉書)

精準度有很多技術問題,遠程火力的投射因為越來越準,所以軍事單位的規模逐漸變小,一個旅可以做到一個師的實質打擊能力,何必維持大規模的軍隊?

也就是說,現代戰爭重視的是人力素質武器的科技水準

沒有高科技武器,就沒有辦法造成有效率的殺傷,高科技的武器也仰賴高素質人力的操作。高科技武器可以用錢買到,高素質的人力就不一定了,所以現代戰爭中人力並不等於戰力,這一點應該是確定的。

技術部分很難簡單解釋,現代戰爭實質上是工業與科技的戰爭,進入資訊化年代後,高階光電元件製程更加重要,並不是你有一間晶片廠,就一定生的出符合軍事需求的產品。

兵役專題/戰爭前該思考甚麼?傳統認知V.S.現代戰爭
(圖/翻攝自中華民國陸軍臉書)

另一個面向是資訊年代,政府對人民的管控力降低,你無法像以往對內宣傳隱瞞戰況,從而徵募大量兵源。這變成戰前的宣傳戰很有意義,敵方若被我方嚇到,民眾是有可能逼迫民主政權採取非戰手段解決爭執

事實上到了俄烏戰爭都打了一個多月,台灣仍有部分民眾認定,烏克蘭被侵略是「挑釁」、「活該」,這就是一種認知作戰,俄國讓全世界的一些人,把侵略的意義解釋成弱者的必然。

對台灣而言也是,了解戰爭前要先認識到戰爭的問題,認識問題前要先有「意識」到問題有存在

也就是說台灣社會怎麼看待兩岸軍事衝突?是否願意承擔風險?承擔風險的能力?都是台灣面對軍事衝突時必須先思考的課題。


【延伸閱讀】

台灣兵役專題/軍事大國俄羅斯侵烏卻代價慘重?專家盤點:誤判烏克蘭抵抗意志

更多民視新聞報導
快新聞/台灣1月採購快篩捐贈宏都拉斯遭中媒誤導 外交部回應了
快新聞/蔣萬安謝國樑確診隔離 朱立倫:縣市長參選提名作業延後
焦糖哥哥陳嘉行證實確診 親曝「3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