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登場!金馬名導陳潔瑤推廣不同族群的文化故事

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創始於2001年,20多年來致力推廣來自台灣本土和世界各國優秀的民族誌影片。

2023第12屆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TIEFF),是亞洲歷史最悠久的國際民族誌影展,為雙年展形式,本屆主題為「媒介/記憶」。今年民族誌影展從98個國家、募集1343件作品,並精選出31部紀錄片,將於10月5日隆重登場。

本屆影展非常邀請金馬導演陳潔瑤擔任民族誌影展大使,首度擔任影展大使的她,紀錄片作品也曾入選播映,她說,這次力挺宣傳有如「回娘家」。

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創始於2001年,20多年來致力推廣來自台灣本土和世界各國優秀的民族誌影片,介紹人類學家所關注的多元議題,與其田野調查工作,呈現了影像作為媒介在民族誌的實踐與突破原有界線,也以廣義的立場,募集包含以文化敏感度和歷史脈絡、描繪部落或社區的紀錄片。

本屆影展主題為「媒介/記憶」,在家族、部落、或國家中代代相傳的故事,和其用以流傳的媒介密不可分,更是集體的記憶。

影展多元主題探討民族和人類

民族誌影展策展人司黛蕊教授。TIEFF
民族誌影展策展人司黛蕊教授。TIEFF

本屆影片經由策展人、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司黛蕊(Teri J. Silvio)教授與來自各領域優秀專業的選片團隊精選出31部,並匯集為8項單元,探討主題包括「焦點導演(世界/臺灣)」、「歌舞的傳統媒介:保存與創新I」、「歌舞的傳統媒介:保存與創新II」、「世代傳承:物質媒介與記憶」、「傳統媒體新傳媒/自媒體」、「民族誌紀錄片及其不滿」、「家在何處」、「衝突中的家園與社群」等。

司黛蕊教授表示,這是她第二度擔任民族誌影展策展人,今年疫情漸穩,投片量繼往年持續穩定上升,來自世界各國的影片都很有質感,精選出的紀錄片絕對部部精彩。

她希望透過民族誌影展,讓台灣觀眾了解人類學是什麼,介紹各種議題、研究對象跟人群,讓觀眾和學生更了解民族學研究、人類學研究,透過電影媒介來展現。

陳潔瑤:影展呈現不同族群的文化故事

影展呈現不同族群的文化故事。TIEFF
影展呈現不同族群的文化故事。TIEFF

陳潔瑤去年剛以電影《哈勇家》榮獲金馬獎最佳導演,她笑說,「今天是個重要的場合,非常合適穿族服出席,平時不隨意穿,因為穿族服是很慎重的。」

她分享,民族誌影展的片子很多元,不只有原住民族、還有客家民族、大洋洲地區的影片等等。「我平時相當關注世界各國的民族誌議題與紀錄片作品,同時是也民族誌影展的忠實粉絲,很喜歡影展以不同角度呈現每個民族和主題。」

陳潔瑤說,「民族誌影展以紀錄片為主,都是說不同族群的文化故事,在其他影展比較看不到,有很多精彩的作品,片單也非常多樣性。」

她說,泰雅族相信靈魂不滅,靈魂永遠存在,自己從都市長大,慢慢接觸部落文化,她很相信祖靈,在每次拍攝中有幫助自己,「我目前在開發女性相關的新劇本,會是日治時代的奇幻歷史片,另外也有一部紐西蘭毛利人,跟靈魂相關的題材,要做將近一年的田調。」

本屆民族誌影展共有9部國內作品入選,包含本屆國內焦點導演、台灣民族誌影像先驅、台灣民族誌影展創辦人,也是享譽國際的民族誌紀錄片導演胡台麗的作品《遇見尚‧胡許》與《愛戀排灣笛》,影展將放映這兩部片,緬懷及感念於去年辭世的胡台麗導演,並延續其精神。

開幕片為《愛戀排灣笛》、外語片《對媽媽說不出口的事》;閉幕片為《夢洄》、外語片為世界焦點導演夏威夷原住民教師、電影工作者及跨性別健康倡議者希娜勒姆安納王卡盧和迪恩哈默、喬威爾森團隊共同執導及製作的《卡佩瑪胡:治療石的故事》、《傳統舞蹈新性別:薩摩亞羅傑斯舞團》與動畫片《艾卡涅:水下奇緣》三部影片。

值得一提的是,民族誌影展一大特色是首創雙開幕、雙閉幕片,並各播放一部台灣與國際影片。

2023第12屆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將於9月6日今起於兩廳院文化生活正式售票,10月5日至8日於台北真善美劇院放映國內外精彩作品。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