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未來》「哪一隻鵝發燒了都知道」張麗善如何透過智慧農漁業,帶雲林走出新道路?

雲林縣長張麗善在《今周刊》「台灣大未來國際高峰會」專題演講。
雲林縣長張麗善在《今周刊》「台灣大未來國際高峰會」專題演講。


《今周刊》週三(6/26)舉辦2024第七屆「台灣大未來國際高峰會」,雲林縣長張麗善以「氣候變遷下雲林的韌性與創新」為主題發表專題演講,分享雲林縣如何透過智慧農業,讓農業大縣走出新道路。

「雲林是台灣的廚房!」專題演講一開始,張麗善以雲林為農業大縣的背景開始談起,「你吃的三把蔥裡面,有一把是雲林的;你吃的三條豬,有一條是雲林的!」她舉例。

張麗善指出,雲林是台灣糧倉,是最大的蔬果中心、畜產中心,他在2018年上任縣長時,雲林的農業產值769億元,到了2022年,成長了130億元,達到了890億元的規模,甚至還打出自己的「雲林良品」的品牌。

只不過,雲林的農業產值提升,但對於雲林廣大的農業人口而言,卻依然不夠多。張麗善表示,雲林縣有66萬人口,有49.7%、將近33萬人口從事農業,換算下來,所有從事農業的人,一年收入約25萬元,遠低於勞工基本工資。

「雲林要兩脫,第一要脫胎換骨、第二要脫離貧窮」,張麗善坦言,雲林的背景相對艱困,除了高齡化還有少子化,「50歲以上的人佔雲林人口比例超過65%,65歲以上超過20.7%」,還「生不如死」,每年死亡人數超過7、8千人,出生人數3、4千人。

雖然面臨挑戰,但張麗善表示,雲林仍不遺餘力要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2020年就已經透過縣務會議成立SDGs團隊,也有出版自我檢視報告,透過大健康產業、永續農業建立韌性的綠色產業,更成立極端氣候變遷辦公室,因應未來氣候挑戰。

「全民福祉」、「智慧城鄉」、「生態永續」,是張麗善關注的三大主題。在「全民福祉」的部份,張麗善表示,鼓勵年輕朋友成家立業、結婚生子,所以縣府首度舉辦集團婚禮,並且針對今年的龍年、明年的小龍年出生新生兒,也祭出2年6億元的萬寶龍計畫,今年起2年內只要在生產前父或母一方設籍雲林滿3個月,前3胎生育津貼從1萬元加碼至3萬元,再加碼坐月子補助3萬元,每胎可領6萬元。

另外,生第4胎起每胎生育津貼補助10萬元,再加坐月子補助3萬元,可領到13萬元。這是目前全國鼓勵生育補助最高額的福利政策,大大降低父母經濟及照顧的負擔,鼓勵青年朋友敢生敢養。

全民福祉:雲林縣成立178個「長青食堂」 要讓長輩「吃飯配話」

張麗善也提到育兒過程中也是雲林的重點,雲林縣現在有8成加入公共托育,2020年就已經達到「班班有冷氣」,更將閒置空間活化,成立「青銀共生基地」,讓青年和銀髮族一起學習。

此外,雲林也有成立「長青食堂」服務獨居老人,「不希望長輩在家裡孤苦無依,面對牆壁吃便當」,張麗善強調,雲林縣增加長輩的社會參與,要「吃飯配話」,她上任時成立66個長青食堂,有3千多人共餐,到現在已經超過178個長青食堂,超過1.3萬個長輩一起共餐。

智慧城鄉:台灣鯛養殖漁電共生 節水93%

「智慧城鄉」是雲林的第二大重點,結合農業就是關鍵,張麗善說,雲林在智慧農業、智慧漁業的發展都有明顯成效,小黃瓜、豆芽菜,不僅有產銷履歷,以前種植豆芽菜的方法,大概只有一天的有效期限,但現在可以看到「一條龍」從栽培、清洗、包裝,都是有機的方式,運到所有超市,都可以維持一個禮拜的新鮮度。

再來,張麗善說,雲林口湖的台灣鯛,以前大概要一甲地養殖,現在只要45坪,光節水就可以節水93%,成效比以前多42倍,「這也是非常值得我們大家稱許,這是漁業跟光電板的結合!」

「哪一隻鵝發燒了你都知道,你相信嗎?」張麗善也舉出雲林的一家畜牧場,用AI智慧,用熱顯像,避免禽流感擴散,讓農產品產業能升級、升值。

生態永續:雲林縣農漁業廢棄物「循環經濟再利用」,促進永續產業發展

最後的「生態永續」重點,張麗善指出,「我們雲林縣的農業廢棄物、漁業廢棄物現正朝著循環經濟再利用的方式邁進」,從「搖籃到墳墓的線性經濟」發展到「從搖籃到搖籃的循環經濟」模式,廢棄物經過再利用創造新價值,如鳳梨纖維可以抽出做成鞋子,而「我身上穿得這件不是名牌,但是是牡蠣殼粉奈米化後,跟寶特瓶結合,做成的衣服」。

「到目前為止,雲林海內外的獎項拿了493座」,張麗善說,光去年雲林一年就拿了155座,而雲林是台灣的縮影,連一個農業大縣、資源不足都可以做到這樣,可見台灣在各方面的進步,可以傲視全球。


更多今周刊文章
紅包存哪好?台幣高利定存1年期竟有這麼高!還有活儲年息給8%...一表看哪7家銀行放送好康
3位台日重量級大老,只有施振榮全程用英文,台灣PC教父給日本的5個經驗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