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對陸作戰的勝算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前參謀總長李喜明出書談不對稱作戰,書名《台灣的勝算》。「勝算」,字典的解釋是可以獲勝的計謀、把握;李喜明想出的防衛台海計謀,每個軍人都該看,看了以後,若認為此計不通,那自己有何妙計,心中可以想一想;同樣地,部分認同,部分不以為然,也可加以反駁;多數認同,那就想想該如何做。總之,這本書很可能點燃軍中變革思想,最後結果未必是李喜明的構想,但引子是他點起的。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李喜明卸任總長的時間並不長,他對軍中了解的情況是最新的,而且他在任時已鼓吹書中的理念,他總長任內有兩次漢光演習,部分想法也付諸操演驗證。各軍種的現任軍團級指揮官都參演過李喜明任總長時主導的漢光演習,心中自有仁智互見的看法。

隨便舉個例子,書中說,弱國沒有終戰指導,成功抵抗與存活是唯一目標,在敵人未放棄侵略前,談終戰指導都容易被理解為另一種形式的投降計畫。這與過去常說的,台海戰爭一旦海空軍打完,敵人登岸,就該上談判桌的看法,大不相同。

書中還說,攔截彈道飛彈是難度最高,成本效益最低的防護選項,愛國者三型飛彈非常昂貴,部署在台北、台中與高雄企圖保護3個都會區,是超過國軍能力的部署,並不實際。書中挑戰現行建軍政策的意見不勝枚舉,有的說得很明白,有的點到為止。

李喜明是潛艦出身,當過海龍、海虎兩艘潛艦艦長,1996年台海危機時,李即是以艦長身分出海執行任務。潛艦算不算是不對稱武器,一般認為是,而且是戰略武器。但李喜明在受訪時說,他對潛艦有很深的感情,可是他竟又說,花500億元造1艘潛艦,就算打沉一兩艘敵艦,對勝負又有什麼影響?

李喜明是潛艦第2位當上總長的上將,卻把潛艦在台海防衛作戰的重要性與優先秩序排在後面;這代表他寫這本書時真的把過往的建軍想法都超越了,或說是拋棄了。一般軍人多少都有些本位主義,戰機、軍艦與戰車,國軍圍繞著這3種傳統武器建軍,李喜明倡議的不對稱作戰,某種角度言,就是反其道而行。

如果時光倒回1996台海危機,李喜明應該不會寫出書中觀點,美國兩艘航母來台,一艘還穿過台灣海峽,共軍大氣都不敢吭一聲,草草結束演習恫嚇。如今中共早已不是吳下阿蒙,國軍建軍也做滾動式調整,並非一成不變,但國軍也有其噸重性,像大象一樣,轉個身都得費很長時間,李喜明則認為要快,不快,就沒勝算了。快慢之間,如何取捨,是每個軍人該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