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平均房價1267萬、平均房貸906萬,內政部的貸款利息補貼,補貼了誰?

文:徐敏庭

自2022年3月起,中央理事會議跟隨著FED的腳步,開始抑制通膨的升息循環,到2023年3月份為止(2023年7月未升息),已經升息3碼共計0.75%。雖然相較於美國升息了21碼的5.25%,台灣相對比較溫和許多,但是回歸現到人民的實面,對於房貸族群來說,升息帶來的利息增加負擔相當仍然沉重,即便政府陸續推出了補貼方案,但真的有對症下藥嗎?

貸款戶支持專案的門檻,讓哪些人無法受助?

檢視政府於2023年6月推出的「中產以下自用住宅貸款戶支持專案」,提供一定條件下的貸款族群利息補貼,條件包括:

合計僅有一筆自用性質購置住宅貸款,並須有非呆帳之貸款餘額。

合計持有房屋一戶以內。

原始核貸金額,位於台北市住宅為新台幣850萬元以內;位於其他直轄市、縣(市)住宅為新台幣700萬元以內。

中華民國110年家庭成員各類所得總額合計於新台幣120萬元以內。

其中一項條件為「原始核貸金額,位於台北市住宅為新台幣850萬元以內;位於其他直轄市、縣(市)住宅為新台幣700萬元內」,最讓人感到困惑,意思是只要申貸金額超過700萬就不符合資格,台北市為850萬,也就是說,在新北市只要購屋總價大於875萬,台北市1063萬,並且貸款8成,就無法獲得補貼。

我們就用官方資料看,根據聯徵中心2023年第一季房貸資料,台灣平均房價為1267萬,平均房貸為906萬,政策只有台北市略高其他區域100萬,既然其他區域都一體適用單一條件,為何不是參考官方的平均數據呢?

根據實價登錄平台樂居網的統計,新北市的平均房價為每坪47萬,高雄市為每坪28萬,顯然這樣的政策有區域房價差異的不平等的疑慮,若官方可以公布目前補助通過的區域分布,想必會相當明顯。

專案似乎也沒有注意到人民生活的細節,在雙薪家庭為主的社會裡,卻直接忽略了家庭人口數對於總價的影響:三代同堂的房屋總價,和一家四口的房屋總價,放在一個水平上進行補貼,直接忽略許多上有父母下有兒女的痛苦夾心族。他們購買大坪數的房屋,每個月負擔高額的房貸本息,即便買在非該縣市熱鬧地段,也絕對會超過補貼的條件,無法獲得利息補貼,更不用說是高房價的縣市。

既然官方有每人居住面積的數據,似乎也能多多妥善利用。

舉例來說在2022年,購1500萬的三代同堂房屋,最常見貸款八成的情況下,貸款金額為1200萬,是無法申請補貼的。但是在這一次的升息循環中,卻要每個月增加約8000元的負擔,對於上有父母下有三個兒女的民眾來說,是相當沉重的負擔。反觀,未婚青年或是小家庭,因為購買中小坪數的自住宅,能輕易取得補貼資格,顯然有些不周全的地方,甚至是補貼到許多人頭戶的套房投資客。

此外,雖然也有人認為可以貸款1200萬者,收入應有一定水準,但許多是以附加保證人等方式,來給銀行還款來源的證明與擔保,收入可能並不甚高。

「青年安心成家購屋新案」也應該朔及既往

除了貸款戶支持專案,政府於2023年8月為了落實居住正義,也推出「青年安心成家購屋新案」,大大增加青年首購的優惠內容,不論是貸款期間增加至40年、額度提高至1000萬、地板利率下降至1.775%等,都讓首購族更有感,但是,在此之前的首購族呢?

回到前面的例子來看,在2022年首購,即便用了首購貸款舊版專案,也和新案有不少落差,顯得在政策推出前的首購族,明明確實為升息受災戶,卻苦無任何補貼可以申請,僅能坐望其他人享受政府的美意,難免讓民眾覺得政策使否有更周全的空間?

雖然我們的政策和對岸近日的刺激房市政策背景有所不同,但是執行層面上或許能夠參考一些——中國大陸對於加強首購優惠後,對於已購屋且符合首購資格的族群,貸款利率亦能向銀行申請調降,舊政策可以追朔,看起來似乎更妥善全面。

這些政策都已經拍板通過,也都落地執行,不論是利息補貼的條件,或是首購的認定方式,一定有許多比我們專業的專家一同研討,才嚴謹的推行實施。任何補貼和福利,都肯定不能滿足所有人民的需求,但或許可以多從民眾的角度,走入民間來了解,我們真正的需求和頃訴,也讓政策更合理、公平、公正,而非僅是學術上或是統計上的推論結果。

延伸閱讀
【影評】《惡女》:充滿和《台北物語》一樣的尷尬笑聲,「錯亂的女性價值」是最大問題
澳洲總理艾班尼斯訪中:雙邊貿易、楊恆均案、美國因素如何左右中澳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