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建小型核電廠首要難題並非工程?學者曝難處:積極籌備也得10到12年

面對2050淨零碳排目標,新核能技術「小型核電廠(SMR)」備受矚目,除歐美國家投入運算建造SMR,台灣也出現引進SMR的聲浪。對此,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李敏16日在《新能源時代》映後座談會表示,台灣未來要建立SMR絕對可行,且依據工業能力可大規模建造,最困難的在於前期法規部分。

李敏指出,小型模組化核能反應爐(SMR)只有中國大陸、蘇俄有成功案例,美國到目前為止還未有商轉的SMR,正在進行的幾個計畫可能會在2030年或2032年完成,因此如果台灣要建立歐美國家的SMR絕對可行,但可能不是現在。

李敏說,雖然台灣有能力製造零組件,把電廠裝備起來,但基於安全考量,仍無法推出台灣設計的SMR。未來台灣若要引進SMR,政府現在就積極籌備,也許10年或12年後,台灣就會有第一座SMR,而且可以大規模建造,甚至發展一套流程裝備SMR。

至於如何從國外引進SMR?李敏提出,台灣可以先找一個顧問公司負責電廠內部設計,再找工程公司與零件構造商,最後再找人負責電廠運轉,將這4群人組織成一個聯盟公司,到美國找SMR設計廠商簽約,就能開始在台灣蓋SMR。

另外,李敏也說,台灣內部應多加溝通,除了民間同意、改變制度,也要研究賣電管道,以及了解台灣法律條款是否合適。事實上,台灣要蓋一座SMR,最困難的並非建造工程,而是前期的法規審查,也是建造SMR最耗時費日的一塊。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