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戰與和?/薛偉

薛偉(北京之春海外發行人)

賴清德平步青雲,登上了總統寶座,新人一般都有新政,全世界的眼睛在盯著台灣。在這一段時間裡,人們充滿了疑慮、期待與希望。不同階層、族群的人們,有著各種各樣的複雜感情,但是都有一個普遍的共同懸念,時隱時現,漂浮在腦海中⋯⋯,那就是賴清德這個憨厚、實誠、質樸、倔強的「務實台獨工作者」, 會不會成為“麻煩製造者”,會不會最終無心點燃一根火柴,燎起了台灣海峽的熊熊焰火?

一個陰影在心中徘徊?一個問題被問了若干次:「如果一旦中共武力犯台,台灣可以撐多久」?歷來的政府官員回答不一,有七天、十天、一月、數月,直至打到底,沒有一個讓人滿意的回答,就算是美日參戰,兵推也只是「慘勝」,這個“慘”字的結局實在是離我們的想像太遙遠,實在承受不起,不應該在我們的設想之中。

因為這個原因,台灣社會產生了不少討論,特別在這兩年,表現最為突出。有大學教授聯名發出「反戰聲明」;有和平主義者無奈「屈辱的和平也是和平」;有退休將軍提出「終戰指導」;有電視名嘴主張「共軍登岸就結束戰鬥」;也有政治人物認為「初戰即終戰」。然而,這一切都脫離現實,只能說反映了台灣人民心目中所想像的追求和平,反對戰爭的善良願望而已⋯⋯。

時代潮流滾滾向前,中共提出武力犯台已經半個多世紀了,這其中世界局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蘇聯和東歐共產集團的瓦解、冷戰的結束具有翻天覆地的意義。雖然台灣登上了全球舞台,但是也被認為還是在戰火危機的烽火浪尖之中,其實,今日台灣已非昨日吳下阿蒙,台灣如果善用國內外條件,再能堅持現狀,不出二十年,中國定會有大的變局,海峽持久性的和平局面是可以期待的。

從現實的角度來看,雖然台灣還是走在鋼絲索上,蔡英文打了八年有驚無險的擦邊球,她的大策略概括而言,即是抗共護台,堅拒一國兩制和與美日結盟,提升軍事抵抗的力量。在歷史上,無論是中共的“天津模式”、“北平模式” ,以至香港的“一國兩制”,最終都是投降的模式。而這種投降模式與歷史上歐美國家的戰爭概念不同,它沒有國際公約對小國弱國的任何保障,一旦被中共所招降,就會完全失去人權和自由,淪為任人宰割、還要配合統治者演出的奴隸,絕不可取。現在有不少急於投向“祖國懷抱”的人士,結局定會如同一九四九年後國軍的起義部隊和海外歸國的知識菁英一樣,最終都在悲慘命運中悔恨終生。知名國軍將領黃紹竑不堪文革受辱,自殺而死,遺書曰:「余當年棄國投共,始令億萬黎民今於水深火熱之中。余投共而罪該萬死,唯國人卻無辜矣,即九泉下亦無面目見萬民。」讀之,老淚縱橫!

反對備戰的人也不是沒有道理,他們認為:兩岸軍力懸殊,有限的備戰改變不了戰爭的最後結局。但是有沒有想到:人民無畏無懼的全面抵抗和反攻,它可以決定敵方受創的毀滅性程度,俗話說:“殺人三千 自損八百”,如果敵人這個“八百”的受損程度是他們不可承受之重,包括其上層領袖集團、重點城市和國家級危險工程,都被列入斬首行動之內,國際民主陣營對入侵者的全面抵制,它再能夠“殺人三千”也沒有實質意義,只要有“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的氣慨,侵略者不得不考慮它將會面臨到的這個後果。

另一方面,為了爭取新世界變局來臨的時間,防止敵方狗急跳牆,情緒失控,鋌而走險,擦槍走火,也必須主動營造和平氣氛,改善兩岸關係,加強交流,彼此間互相讓利,各取所需。有些人認為:中共不講信用,和平談判簽訂協議只是與虎謀皮,既然明白了這個道理,吸取了歷史的教訓,就應該變得聰明一些,學會思考出與對手周旋的應對方案。上一世紀,中美大使級會談在日內瓦,在華沙,談了一兩百次,我看他們打個平手 ,沒有所謂得失,反而拆穿了對手的戲法,為和平贏得了時間,拋棄了談判桌面上的東西,贏得了談判桌下看不見的成果。所以,邱吉爾一再說:“不要因畏懼而談判 ,但不要畏懼談判”,一心害怕談判吃虧被騙的人,是低能而沒有自信的人。

二十多年前台灣海基會秘書長焦仁和就是個談判高手,人們同樣拿“兩岸交鋒台灣何以勝算”去考他,他只堅定地回答:「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此乃政治家的聰明答案。台灣可以在局部妥協中取捨,但絕對沒有苟安偷生的選項,因為這個代價太高昂了,實在是付不起的,一失足成千古恨,千千萬萬不可以有絲毫僥倖求活的想法。

時間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它逐漸在改變一切。水滴石穿,柔能克剛,民主制度即使被重創一百次,她都如九頭神鳥,鳳凰涅槃,有無限再生的力量,而專制制度只要倒一次,就永世不得超生,化悲觀為希望,筆者堅信不渝台灣會有這個幸運!(圖片翻攝畫面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