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手語論壇 為推動語言政策做參考

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一開始先以手語表達歡迎,宣告為期兩天的手語論壇正式展開,要蒐集各界意見做為推動國家語言政策的參考,主持人都由聾人擔任,透過與談人的分享帶領大家討論。

曾擔任聽聽看主持人的徐曉文,分享從媒體看台灣手語的影響和演變,並點出儘管現在使用手語環境已經改善,卻面臨斷層危機。

徐曉文說:「明明政府那麼努力培訓那麼多聽人做手語翻譯,有那麼多人才,為什麼聾人反而,譬如說為什麼40歲以下的聽障者反而都不太打手語了?」

不同於其他語言,手語使用者一開始就與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掛勾。

馬偕醫學院聽語系助理教授陳怡君說:「要讓他們從語言文化的角度思考聾人、或是聽損族群,而不是從一個病理的概念去看他們就是身心障礙者,語言的選擇其實不是什麼社會福利,語言的選擇是他們的人權。」

學者表示,據統計100個聽損兒當中,有95個都是出生在聽人家庭,如何讓這些家庭知道,除了醫療之外還有手語的選項,亟待努力。

帶著聽障女兒,同時也擔任教職的蘇靜如,分享要讓孩子選擇手語在現行的環境下有多不容易,以自身經驗,建議新生兒聽力篩檢確認聽障後,就應同時提供聽力治療與手語資源的選項。

蘇靜如說:「在家長有新生兒之後,然後假設真的確定是聽力上有問題的話,那是否就是可以聯繫一些專業的團隊,例如社工師或者是一些聾人團體、或者是一些相關團體,然後讓他們就是可以進入,就是給這些家長一個資源的提供,讓他們了解到說其實他們現在有這樣的選擇。」

陳怡君助理教授也說:「如果醫事人員對手語的認識是越來越正確、越來越豐富的,那希望將來他們在給聽損的小朋友做諮詢的時候,尤其是語言選擇的諮詢的時候,他們可以提供不同的選項。」

期待未來醫事人員訓練也納入對手語的認識,另外包括除了手語翻譯的技能檢定,也需要政府開始著手規劃手語能力認證。教育方面,隨著台灣手語納入高中以下本土語言必選修的項目,如何解決師資荒並讓學校願意聘用聾老師?也是與會者的期待。從建構社會友善的使用環境、政府如何推展手語、教育現況的改善、以及專業人才育成四大面向提出探討。

經過兩天論壇,文化部將持續蒐集意見,正式大會將於10月26日及27日於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召開。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台灣手語列入國家語言 對聾童保障仍需更多配套
助聽器無差別放大聲音 聽障者常感困擾
國際聽障運動總會 陳康獲選為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