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蛤確認尋遍標本 研究員十三行博物館找貝塚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13日電)為復育淡水河口的文蛤,水試所意外鑑定出未被描述、命名的新種;研究人員到十三行博物館等翻遍過去被認為是麗文蛤、普通文蛤或中華文蛤的標本,確認都是「台灣文蛤」。

相關研究在今年3月底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軟體動物研究」(Molluscan Research),正式將新種命名為「台灣文蛤」(學名Meretrix taiwanica),主要分布於台灣與中國大陸南部沿海。

水產試驗所副研究員蕭聖代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說明,2018年時為要復育淡水河口的文蛤,準備放流文蛤苗,為避免造成基因污染,提取有如「生命條碼」的粒線體DNA片段進行鑑定,卻發現「越做越奇怪」,DNA定序結果和原本以為台灣養殖的麗文蛤(Meretrix lusoria)不同。

蕭聖代坦言,「剛開始還有點擔心,畢竟文蛤養這麼久,大家一直都認為是麗文蛤,但最後決定還是雞婆一下。」

她與助理研究員莊世昌花了3、4年時間,除了淡水河口,也到市面上、養殖場和其他河口採集文蛤,發現都是新發現的這個物種;為進一步確認,團隊甚至還到台灣博物館、自然科學博物館、十三行博物館翻遍標本。

蕭聖代說,博物館中以十三行博物館貝塚的樣本歷史最悠久,外型磨損嚴重,但從還可以量測的外型特徵判斷,應該是台灣文蛤;台博館和科博館的樣本,則有部分泡酒精的可以提取DNA做鑑定,其他的透過形質鑑定,判斷原本被當成麗文蛤、中華文蛤(Meretrix petechialis)和普通文蛤(Meretrix meretrix)的個體,其實都是台灣文蛤。

至於台灣文蛤是否可能是更早以前引進的,蕭聖代說,「應該不太可能」,因台灣最早引進文蛤的紀錄就是日治時代在淡水河及其他西部河口放流麗文蛤,但這次採集發現台灣河口都已不見麗文蛤蹤跡。

蕭聖代說明,雖然過去認為在台有其他相似種,這次都確認都是「台灣文蛤」,但台灣其實還有另一個物種「韓國文蛤」,外型較大、殼型與台灣文蛤差異較多,且可以生活在純海水、浪比較大的地方;與生活在坡度平緩、半淡鹹水河口的台灣文蛤差異較明顯。

水試所也提醒,近年來聽聞會有宗教團體自外地養殖場收購文蛤後放生,這種不確定種類與來源就放流的做法,可能導致當地族群的基因混雜,或導致外來物種競爭掉原生的台灣文蛤,破壞保護珍貴的台灣原生種生物資源與基因多樣性。(編輯:陳政偉)112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