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智庫》美國大選成為台美中最大黑天鵝 面對中國經濟脅迫 李淳:去風險化、集體力量反制

台灣智庫今(15)日舉辦「挑戰2032──台灣國家願景系列論壇」。由左至由為國策研究院副院長郭育仁、前國防安全研究院執行長林正義、總統府秘書長林佳龍、台灣民主基金會資深學人高英茂、經緯航太創辦人羅正方、超創觀點研究學會理事長曹雄源。(攝影/徐岳鋒)

台灣智庫今(15)日舉辦「挑戰2032──台灣國家願景系列論壇」,聚焦於「安全台灣」主題,從外交、軍事、經濟、資訊戰進行探討,並從建構台灣人民的安全感等層面邀請產、官、學界專家,共同探討出台灣如何提升韌性與因應之道。

2024年台灣無論誰當選,兩岸關係持續緊繃

國策研究院副院長郭育仁指出,面對2024年後的美中爭霸,他先下結論:美中戰略爭霸最後只會兩敗俱傷、美國重組盟友、中國面臨軍費陷阱,若是中國武力犯台,兩岸、美日都沒準備好;2024年台灣無論誰當選總統,兩岸關係持續緊繃,而美國大選最大的黑天鵝則是,川普可能「Come Back」。

郭育仁觀察台美中的假設情境裡,最好的情境是美國總統拜登連任、賴清德當選台灣總統,台美中關係將維持現況延續;但若是2024年美國總統是由川普重回、賴清德當選台灣總統,屆時台灣就會面臨美國的壓力震盪。

若是侯友宜當選台灣總統、美國總統拜登連任,屆時中國對台的壓力將大增;若是侯友宜當選台灣總統、美國總統川普重回將是最差的情境,屆時美中對台的壓力將會同時增大。

2024年台美中三角關係最大黑天鵝:川普可能再次當選

郭育仁認為,即便美國總統最終由川普回歸,研判對台軍售案將會持續,若是侯友宜當選台灣總統,屆時令中國感到威脅的軍售案是否還要編列預算?另外,台灣目前身為「Chip 4」半導體聯盟成員,以防堵中國,加上台美推動「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協助台灣去除對中國的經濟風險,屆時侯友宜都將會面臨是否持續的抉擇。

前國防安全研究院執行長林正義則指出,烏克蘭戰爭對台灣影響較深,小英政府認為美國不能放棄烏克蘭,烏克蘭的生存就是台灣的生存,一旦美國援助之下的烏克蘭戰敗,中國勢必受到鼓舞。

林正義也說,從烏克蘭戰爭、以哈戰爭帶給台灣的啟示,包括體認資訊作戰、認知作戰、無人機與精準武器的重要性,他指出,超過140個聯合國會員曾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究竟台灣遭遇危機時能否有相同數目的國家聲援,也成為一大考驗。

林正義則認為,2024年美國大選恐怕是一個「灰犀牛」事件,因為川普個人對於台灣並不友善,屆時將會對全球造成很大的變數,面對不確定性,台灣應提前做好各項準備。

俄烏戰爭啟示「不再是人頭戰爭」,台灣應結合科技力量彌補

至於面對中國軍事威脅提升,台灣有什麼應對之道?

經緯航太創辦人羅正方認為,烏克蘭戰爭所帶來啟示,不再是人頭戰爭,若可以使用大量無人載具機,小國或許可以以小博大,而台灣作為科技島,若能透過科技力量進行無人載具技術整合,有可能彌補雙方軍力懸殊的部分。

羅正方強調,台灣最大的盟軍美國現在騰不出手來,一方面軍援烏克蘭、一方面又要軍援以色列,因此所有民主同盟國家都要多負擔一些責任,在這樣的情況下,台灣必須拿出更大決心,若台灣能成為自由民主國家後勤補給供應鏈的一環,投入太空、低軌道衛星、無人載具及高階晶片產業等,相信在國際盟友關係上將會有一席之地。

超創觀點研究學會理事長曹雄源則從軍事的觀點建議,認為應該將台灣兩岸問題國際化,強化美日等民主盟友進行情報交換、聯合兵推等,政府應該在國安會成立專責對口單位;對內則落實國軍實戰經驗,演習視同作戰不可淪為口號;除此之外,也要強化國軍聯戰能力、儲備足夠的精準彈藥、積極組成後備戰力、確保民生物資無虞等。

但羅正方也說,台灣作為民主社會,國人繳納稅金有5分之1比重進到國防部,如此龐大數目卻從來不是公共政策討論的焦點,國防預算長期「黑盒子化」,認為台灣應該更公開透明,越討論越清楚才能討論出最適合的方式。

現場由左至由為台灣金融研訓院資深研究員陳鴻達、外交部次長李淳、金融研訓院院長黃崇哲、黑熊學院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何澄輝、政大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黃兆年。(攝影/徐岳鋒)

管理經濟不安全風險的對策:去風險化、集體力量反經濟脅迫

從經濟安全角度來看國家安全,台灣金融研訓院資深研究員陳鴻達指出,金融戰的戰場包括情報、網路、經濟及金融,可破壞對手資本形成管道,例如金融交換系統、銀行擠兌,以及破壞對手的資本市場流動性。

陳鴻達認為,金融戰是傳統武力戰前的第一波攻擊,為武力攻擊鋪路,因為經濟金融高度發展與民眾利益息息相關,加上金融戰便宜有效、攻擊對象無遠弗屆、可避免直接戰爭責任,因此預料金融戰將成為地緣政治衝突的重心。

外交部次長李淳則點出,台灣要化解中國經濟不安全的對策,首先就是「去風險化」,包括築起高科技小院高牆、降低對於中國的依賴,反之,解決經濟弱點提升製造能量、研發;其次以集體威嚇機制對抗經濟脅迫,例如像是七大工業國集團(G7)今年宣布對中國實施「經濟脅迫」措施。

由左至由為台灣智庫副執行長董思齊、遠景基金會執行長賴怡忠、國防安全研究院執行長陳明祺、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高英茂。(攝影/徐岳鋒)

安全感來自能力、信心、信仰,陳明祺疾呼:應投注更多民主教育

更重要的是,面對中國威脅與台灣安全,政府如何建構台灣人民的安全感?

遠景基金會執行長賴怡忠認為,目前台灣人欠缺自信感,關鍵問題在於,應該「正確認知」,他觀察,台灣情勢處境相對於10、20年前已經好非常多,現在已經不再說「中國崛起」,原因是中國過去最引以為豪的經濟如今面臨大問題,已經不像過去如此強大。

賴怡忠接著說,反之台灣正在崛起,目前台灣的經濟實力足夠參與G20國家,且從歐盟的角度來看,台灣經濟實力比瑞典還強,台灣在國際重要性地位也逐步增加,政府應該也要想辦法創造台灣在國際存在感提升,並且加強國際交往能量。

前陸委會副主委、國防安全研究院執行長陳明祺則認為台灣安全感主要來自於強大能力、堅強信心、堅定信仰與理念三面向,其中,強大能力面向,例如將國內兵役制度從4個月延長至1年、對外發展與友盟關係、提升國防預算、進行國防改革等,有能力才會有信心,必須一代代持續下去。

但陳明祺也語重心長表示,在中國認知作戰的挑戰下,國人欠缺堅定的信仰與理念,年輕人對於多年來奮鬥下來的民主成就缺乏信心,造成年輕人對於民主抱有懷疑、崇尚威權體制,「反送中才幾年時間,年輕人幾乎已完全忘了」,年輕人難以體認到失去自由的重要性。陳明祺直言,若年輕人都失去民主自由的信仰,政府投注再多國防改革、擴展再多國際空間,終將徒然無功。

因此陳明祺疾呼,政府應該投注更多的民主教育,增加對於中國的識讀能力,須具備堅定信仰才能帶來真正的安全感,因此應該重視民主防火牆的重要性,才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中國介選事證清楚 賴清德:對手不只兩個在野黨 還有場外協力的共產黨
總統候選人提醫療支出提升至GDP 8%...台灣做得到嗎?專家、民團提建議及解方
運動賽事比照《文創法》開罰 黃牛賣免費票每張最重罰1萬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