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多少人讀書?

工商時報【于國欽】 清初文學家張潮所著幽夢影說:「凡事不宜刻,若讀書則不可不刻;凡事不宜貪,若買書則不可不貪。」又說:「有工夫讀書謂之福,有學問著述謂之福,無是非到耳謂之福。」 ■16世紀英國哲學家培根(Francis Bacon)說:「讀書能給人樂趣、文雅和能力,人們獨居或退隱的時候,最能體會讀書的樂趣。談話的時候,最能表現出讀書的文雅。判斷和處理事務的時候,最能發揮由讀書而獲得的能力。」 台北重慶南路書街日漸蕭條,已是多年的事了,書店慘澹經營,所在皆是,今年春節有家書店貼了一幅春聯,上聯是「一年四季皆淡季」,下聯是「店員常比客人多」,一語道盡如今買書、讀書的人口愈來愈少。 主計總處近年曾對15∼29歲青少年進行一次調查,問他們休閒時從事什麼活動,在問卷所列的11項活動裡,把讀書當成主要活動者只有5.4%,那麼當成次要活動的應該會多一些吧,很遺憾,也只有5.5%,這個調查結果告訴我們,台灣青少年裡有九成是不看書的。 青少年閒暇時光不閱讀 那麼他們如何打發時間?這份調查顯示,多數青少年的休閒活動就是上網、看電視、電影、聽演唱會、唱KTV、逛街、購物、用餐聊天等等,買書及讀書的人少之又少,而這正是台灣的現況。 這說明台灣長期以來的教育非常失敗,教育理應讓學子們湧出讀書的熱情才是,怎麼會一走出校園就視讀書為畏途?就不想讀書?德國人說:「一個家庭沒有書籍,等於一間房子沒有窗戶。」沒有窗的房子無法呼吸,沒有書、不讀書的社會自然無法思考。 或許有人認為,無法理性、獨立思考又有什麼關係?當然有關係,小則生活上容易受騙,大則每遇社會重要決擇(如課綱、核電、兩岸)只能作壁上觀,誑論當道而莫辨,或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或熱血澎湃走上街頭,當一個社會變得如此浮躁,無法理性思考,就很難進步了,讀書之重要,於此可知。 經濟學家凱因斯喜歡讀書是出了名的,他自幼讀古典文學、中世紀拉丁詩詞,離開伊頓中學時已藏書三百冊。而大文豪蘇東坡自認下筆可以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但年逾四十仍手不釋卷,日讀漢書、夜詠阿房宮賦,他們的成就皆來自孜孜不倦的閱讀。 不讀書的社會 如何創新 讀書會形成文化,文化又會讓人愛讀書,唐代文風鼎盛,連落草為寇者也愛讀書,曾有劫船的草寇聽聞名詩人李涉在船上,不劫船而求詩,李涉遂寫下:「暮雨瀟瀟江上村,綠林豪客夜知聞,他時不用逃姓名,世上如今半是君。」這雖是趣聞,但也反映了那個時代愛書文化對社會的影響了。 台灣今天書街的沒落,青少年不愛讀書這是個嚴重的問題,但長久以來教育部、文化部毫無作為,使得台灣不讀書的風氣年甚一年,這些年政府一直在推創新,然而一個不讀書的社會怎麼可能創新?沒有創新,企業如何進步?薪資又如何成長?此理甚明,但願這些政府大員能幡然醒悟,有所作為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