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線電視產業的人才荒

台灣有線電視產業的人才荒嚴重(圖片來源:鏡新聞)
台灣有線電視產業的人才荒嚴重(圖片來源:鏡新聞)

新聞產業,尤其是傳統新聞產業的人才問題,是國內外媒體共同面臨的重大議題。 台灣的產官學界在探討廣電產業時,多從結構管制和內容管制切入,對於產業的人才問題,較少觸及。 新聞產業攸關民主,是民主的基石,而好的新聞產業,需要好的新聞人才。

時代雜誌記者菲利普‧艾略特(Philip Elliott)在今年四月一篇名為〈2024 年新聞編輯室萎縮的危機將不容忽視〉[1]的文章中,引述了美國《中西部評論》(The Middle West Review)春季號中的一篇論文,這篇論文是歷史學家喬恩‧K‧勞克(Jon K. Lauck)寫的,他在研究了美國中西部各州的新聞業狀況後,提出嚴格的控訴:媒體及其所有者在幫助選民做出最佳選擇方面嚴重失職。

勞克的主要擔憂是美國中西部幾家重要的報紙,例如備受推崇的,出資老闆曾是當地億萬富翁沃倫‧巴菲特的《奧馬哈世界先驅報》,該報在 2015 年尚有 200 多名記者,今年年初則僅剩40 名記者。當然, 新聞工作者的大量流失也與讀者數量的銳減有關:1980 年,它的星期日版的印數為 302,000 份; 如今,這個數字約為 40,000。[2]

這種模式在整個美國中西部地區持續存在。 例如《得梅因紀事報》(the Des Moines Register),可以說是愛荷華州政治格局中最重要的聲音,週日印刷量從1970 年代的535,000 份下降到2020 年的53,000 份。[3]

在今年的ONO年會主題演講中,演講者瑪格麗特.莎麗文(Margaret Sullivan)以她自己曾就職的《布法羅新聞》(The Buffalo News,)為例說明,她表示當她 1999 年成為該報的編輯時,新聞編輯室有 200 人,相當標準的規模。 她說它甚至不能算是一個大新聞編輯室。 20 年後的現在,該報新聞編輯室的人數已降至 50 人以下。 這在美國全國是很普遍的情況。 更令人憂心的是,美國每周平均有兩份報紙停業,大部分是周刊。 美國全國各地新聞編輯室的記者數量也正在大幅下降,這對於美國的民主傷害很大。[4]

莎麗文語重心長地說,新聞業是確保民主不會落入大海的重要基礎。 因此,我們可以幫助實現這一目標的方法之一就是盡可能堅持最好的新聞報導[5]

好的新聞報導需要好的新聞記者。上述美國的狀況,主要是因為傳統媒體在網路新媒體的競爭輾壓下,急速流失閱聽人和廣告營收,導致經營媒體不再穩賺不賠,甚至荷包大失血,紛紛以裁員、縮編,甚至關閉媒體來止血。

台灣的狀況又是如何?

根據本文作者初步的研究,台灣傳統媒體(例如有線電視)所面臨的新聞人才問題,和前述美國的狀況略有不同,它有結構性的問題,也有人的問題。

讓我們先來看看台灣有線電視的訂戶數,根據NCC網站的資料[6],我們可以看到從2020年6月以來,我國有線電視的訂戶和普及率都在逐年遞減中(表一)。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我國人口總戶數自2020年6月以來,雖然從八百八十七萬餘戶(8874204)增加為2023年6月的九百一十六萬餘戶(9167221);但是,有線電視的總訂戶卻從2020年6月的四百九十一萬餘戶(4914724),減少為2023年的四百五十九萬餘戶(4593341),一口氣減少了三十餘萬戶(321383戶),每年約以十萬餘戶持續遞減中。

再根據台北市媒體服務代理商協會2022年的《台灣媒體白皮書》[8]的資料顯示(該資料僅整理到2021年數據),本文作者抓2020和2021這兩個年度的資料來看,發現2020年,無線、有線、報紙、雜誌、廣播、戶外,和網路廣告加起來有73892897千元(七百三十八億餘元),到了2021年,上述各類廣告總額為80743562千元(八百零七億餘元),增加了6850665千元(六十八億餘元)。 其中,有線電視從2020年的14980836千元(一百四十九億餘元),成長率

- 9.4%,增加為2021年的15060403千元(一百五十億餘元),成長率也增加為 +0.5%,從負成長轉為正成長。各類媒體中廣告流失最嚴重的是報紙,成長最快的是「戶外廣告」,成長率從2020年的 -8.8%,一舉成長為2021年的22.7%。不容小覷的當然還有網路媒體,成長率從2020年的5.3%,增長為2021年的12.8%。

有線電視在訂戶逐年下滑,廣告成長有限的情況下,我們卻可以從表二的資料中看到,台灣的有線電視台數量依然居高不下,對於新聞工作者的需求量其實很大,甚至處於一種供不應求的狀況。

從上表中,我們也看到台灣有線電視的系統經營者家數,從2020、2021的64家,減少為2022、2023的59家,看似減少了幾家,但是,它的密度若以台灣的人口數而言,仍居世界之冠。[9] 這樣的產業結構,到底對於產業內人才養成與招募,產生甚麼樣的影響,值得關注。

對於源頭供應端,新聞工作者養成教育的影響

根據2023年9月5日《聯合報》A8版〈私大挪移招生名額 師資沒跟上—弱勢科系減招 招牌科系大爆滿 卻未增加專任師 恐影響教學品質〉的報導,受就業市場結構影響較大的私立學校,紛紛將弱勢科系減招,並將學生名額挪到就業市場較佳的相關科系。以傳播學門的科系為例,112學年世新廣電系三組招生數,較前一學年多招180人,等於從原先的三組增加為七組學生。根據同則報導,該系本學期僅新增教師約4人。另外一些私立大學例如文化大學大傳系主任則表示,新聘以一年一聘的專案教師為主。文化大學的做法,幾乎也是目前所有私立大學的做法,以便一旦招生狀況不佳,即可不再續聘。

這樣的結構轉變,對於新聞工作者養成教育的品質會不會產生甚麼影響,沒有具體研究數據不能亂下結論,但是,確實是值得關注的傳播教育現象。

至於有線電視頻道業者面臨的人才問題,情況相當複雜,且不同部門因為所需人才專業不同,也有不同的問題。本文作者以通訊軟體詢問多位熟知有線電視各部門人才問題的現任或曾任的實務工作者,所得資料呈現的問題令人憂心。

台灣的有線電視產業為何面臨人才荒

根據前述文字訪談資料,造成台灣有線電視產業人才荒的因素很多,可以整理為以下幾點:

一、有線電視台數量高居不下,有經驗新聞工作者的需求量供不應求,造成各台搶人,資源(包括資金和頻位)較差的台,相對處於晉用人才的弱勢。

二、新聞工作相對於十年、甚或二十年前,社會評價不高,薪資相對低,傳播科系畢業生想當記者的不多,缺乏熱情與衝勁,反而是視新媒體的網路自媒體或是影音平台工作作為首選。 有傳播科系的系主任表示,現在連想要和產業界建教合作都相當困難,因為想參加建教合作方案的在校學生越來越少。

三、電視台薪資調整不易,年終普遍不佳,導致人員轉職頻繁或是選擇其他行業,造成人才斷層。

四、中生代產生斷層,有經驗的熟手變得很搶手,首先是留在同一家電視台調薪升職不易,但是電視新聞之間以跳槽調薪機會大,各台找不到熟手也以加薪挖角方式,造成人員流動頻繁,深陷以跳槽爭取調薪的惡性循環中。

五、新聞台時段晨間開播到夜間,在假日又要輪班制,目前製作人、主編、編輯及工程人員都爭取上中班時段(09:00~18:00)為主,可以兼顧到家庭和生活,導致晨班(04:00~13:00)及夜班(15:00~24:00)二個時段都極度欠缺人手。

六、業內工程製播人員薪資水平不如新聞採訪人員,業外差異更大;薪資cost down結果,導致資深人員陷入新人培訓迴圈。

人才是所有產業的核心,好新聞要靠優異的新聞工作者。 根據本文的初步分析,不用等到2024,現在台灣的電視產業就已經面臨人才稀缺和斷層的危機,對於產業的衝擊不容小覷,對於民主可能產生的影響,更是令人憂心。 解決之道,宏觀面當然是從政策著手[10],微觀面則需要廣電業者依各自狀況儘速採取因應對策。

[1] https://time.com/6269573/local-journalism-decline-2024-election/

[2] 同前註。

[3] 同前註。

[4] https://www.mnews.tw/story/20230809ombuds001

[5] 同前註

[6]https://www.ncc.gov.tw/chinese/news.aspx?site_content_sn=2989

[7] https://www.ncc.gov.tw/chinese/news.aspx?site_content_sn=2989

[8] file:///C:/Users/m0887.MNEWS/Downloads/2022%E5%AA%92%E9%AB%94%E7%99%BD%E7%9A%AE%E6%9B%B8.pdf 感謝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院長張郁敏教授提供。

[9] https://www.ncc.gov.tw/chinese/news.aspx?site_content_sn=2989

[10] https://www.mediawatch.org.tw/news/10177 中正大學教授羅世宏在本文中談得很多,有興趣的讀者請自行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