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樂壇歷史迴廊】從衞武營盛大開幕談高雄早期的樂教奠基

從規劃到興建完成,歷時十五年,計劃總經費107.5億元,場館建地佔3.3公傾,由軍營改造後的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終於2018年10月13日盛大風光開幕了。報刋、雜誌、電子影音媒體無不熱烈報導,引述評論。

在許多論述文中,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黃俊銘教授的〈衛武營能否「脫北」,共造深化南方屬於未來的劇院?〉見解精闢,筆者樂予轉貼臉書,也獲得許多臉友紛紛按讚分享。

黃教授感嘆著說:我是高雄人,小時候是個學藝術的孩子,在那個封閉、壓抑的童年至少年時光,能到至善廳聆聽「劉富美、陳主稅師生演奏會」已是生活中的極奢侈,若能到至德堂聆賞「維也納少年合唱團」,就差不多是後來到台北「國家音樂廳」的感受。(註1)

千禧年代初期,黃俊銘己位居音樂學府名教授,應「謬斯客古典樂刋」之聘,為客座總編輯,策劃該刋2010年五月號特別企劃「傾聽國境之南:古典音樂在南臺灣」。他帶領主要來自臺南藝術大學應用音樂學系「媒體與傳播:過程與實踐」課程的大學生,先經過一學期傳播理論及新聞寫作的訓練,在第二學期開始參與實作,「所有訪談主題、內容設計、甚至是後續編輯、校稿,皆是無數的夜晚⋯⋯討論、翻案、爭辯所得。學生尋遍地方史料、問遍他們所能問到音樂長輩、並翻遍《台灣音樂百科辭書》近二千五百筆辭條,找尋任何可能跟南方有關的記載,他們實質參與採訪、寫作,與南方風雲人物貼身對話,⋯⋯他們自己就是最大的受益者。」

黃教授在編輯台〈向南方致敬〉文中說:「我過去在《聯合報》擔任文化記者,習慣用台北看天下,直到去年回到南部教書,才真正貼近土地,以南方為家;我們一路走過濁水溪以南的嘉義、台南、高雄及屏東,⋯⋯記錄南方古典音樂地景、人物、活動及發展。」

漠視前輩奉獻與成果

然而,檢視黃教授策劃的「傾聽國境之南」特別企劃案,所呈現的並沒有如他所說的「回到南部⋯才真正的貼近土地⋯記錄南方古典音樂地景、人物、活動及發展。」

整個企劃案全文無一字提及前輩音樂家拓展樂教辛苦努力的奉獻與成果,一如其《衛武營能否「脫北」⋯》文的感嘆,都是漠視了前輩音樂家辛勤耕耘成果的存在!

高雄概論

文化藝術的繁榮,是許多無形的手在背後默默耕耘。今日高雄樂壇的繁花盛景,並非一蹴可幾,憑空呈現。

然而,企劃案「高雄概論」篇卻告訴讀者「過去的文化沙漠,現在開始有多元的活動」「文化局長史哲,被認為是高雄文化復興的關鍵人物。」「頭銜多到數不完」的劉富美為「南方藝術的推手。劉富美也回憶50年代音樂沙漠高雄市,音樂演出的凋零,她說:「當時的演出者也只有蕭泰然與夫婿陳主稅⋯⋯」「劉富美從此開始思考,如何為南部地區推動藝文活動。」劉富美也就成了《MUZIK》特別企劃推崇的「南方藝術推手」。(註2)

「高雄概論」全文無一字提及前輩音樂家為音樂辛苦努力的奉獻與成果,就像是高雄能夠從音樂沙漠,突然茁壯起飛,邁入今日樂音爭鳴,響遏行雲的盛況,就只靠著這三、二人之功;不只樂享樹蔭之舒懷,忘卻前人栽植之辛勞,還要攔功掠美,乖舛偏離南方音樂推展的史實!

「有忠管絃樂團」及其音樂教室

地利、地理與地緣的影響,早年臺灣南部音樂的推廣,南、高、屏是一個區塊,視為一體,音樂工作者不會畫地自限;臺灣史上第一個交響樂團「有忠管絃樂團」(註3)雖然創立於屏東,樂團團員卻來自南、高、屏各地,甚至有遠從嘉義與花東地區。演出地點也不侷限於屏東,雖然大多在中南部地區市鎮演出,但也經常巡迴台北市等北部城市和花蓮、台東地區演奏;高雄市是「有忠管絃樂團」最頻繁演出的城市之一,1980年二月在高雄市中山堂舉行的音樂會,是這個民間私人創立的管絃樂團最後一場演出。

戰後初期的臺灣極為貧窮,學音樂對一般家庭而言,有如做夢;平常人家買不起樂器,付不出學費,請不起老師。「有忠管絃樂團」在南、高、屏附設了音樂研究班,提供樂器,家境不佳子弟免費教學。教授課程範圍很廣,有各種管絃樂器、鋼琴與樂理。當年有許多想考音樂科系的學生,都先在此學習;這個音樂研究班成了投考音樂科系的墊腳石。有趣的是曾於1946年10月19日,在音樂會中為呂泉生指揮的合唱團擔任伴奏的前輩音樂家蘇泰肇(台南人),竟是為了學習鋼琴而進入「有忠管絃樂團」。

鄭有忠雖是屏東人,但對樂教的貢獻澤及全臺灣。他可說是早年台南、高雄、屏東地區樂教推展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今日出身高雄,活躍樂壇,享譽全臺的衆多名家,如:林暉鈞、鄭立彬、鄭斯鈞、陳幼媛⋯等人的授業恩師陳主稅(劉富美夫婿)、陳文山 (提琴名師)、陳啟添(提琴名師、音樂論述作家)、張傳芳(提琴製作、修復)等都是受教於鄭有忠,出身「有忠管絃樂團」,也都繼其師之後,對高雄的樂教、音樂水準的提升,著有功績。

高雄市立交響樂團創始催生者——黃清溪

曾受教於韓國著名音樂家鄭熙錫(註4),學有所成,教學與演奏在台北都享有名聲的小提琴家黃清溪,受到屏東「有忠管絃樂團」與台南「善友管絃樂團」的影響和感召,也回到故鄉高雄從事樂教工作。他在教學之餘,集合學生與志同道合的樂友,分齡組成「高雄市兒童弦樂團」和「高雄市管弦樂團」。

1965年暑假開始,「高雄市兒童管弦樂團」在黃清溪主持下,開創了一個新的活動——「暑假兒童弦樂進修班」。這項活動不只在高雄是創舉,後來戴粹倫教授也在師大(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仿照舉辦了一個兒童弦樂進修班的活動,但人數、盛況不及高雄。這個高雄暑期兒童弦樂進修組織,是昔日臺灣最強大的一個,為未來熱心兒童音樂教育的有志之士,做了開路先鋒。因為成效卓著,除在本地演出受到熱烈的迴響,聲名遠播而常應邀到各地演出。

初期的「高雄市管絃樂團」是20多名成員的小型管絃樂團,在高雄地區有頻繁的演出活動,也常常和先進樂團交誼合作,借以吸取經驗。

1961年8月20日晩,台南「善友管絃樂團」及其附設的40名成員合唱團,在高雄女中大禮堂演出。黃清溪領導的「高雄市管絃樂團」,以22名團員參加贊助演出。音樂會曲目有:波阿迪厄(Francois Adrien Boiedieu, 1775-1834)的《巴格達之盜賊》序曲、莫札特的《費加洛婚禮》序曲和《德意志》舞曲,以及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第一樂章和小提琴獨奏曲-F大調《浪漫曲》。由管絃樂團伴奏的合唱曲有英國民謠《行船樂》、波爾威(J. Pordway)的《送別》(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史考特(Lday John Scott)的《安妮洛麗》(Annie Laurie)以及約翰.史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分別由鄭昭明、林森池和呂炳川擔任指揮。「高雄市管絃樂團」只加入和「善友管絃樂團」同台共演《德意志》舞曲,領導人黃清溪則擔任F大調《浪漫曲》的小提琴獨奏,由林森池指揮「善友管弦樂團」伴奏。

這場聯誼性的音樂會,出場演出人數之多,聽衆之熱烈盛況,都是高雄市的新紀錄。這顯示高雄民眾對大型音樂活動的渴求,也可以看出這個地區有眾多的在地音樂人在辛勤努力推展樂教,一直有各種不同方式、種類的音樂活動在舉行,絕對不是如劉富美所說「演出者只有蕭泰然與夫婿陳主稅⋯」,高雄樂壇也沒有荒廢到如黃俊銘教授在《衛武營能否「脫北」⋯》文中感嘆道出「⋯⋯能到至善廳聆聽劉富美、陳主稅師生演奏會,已是生活中的極奢侈⋯⋯的感受。」之淒涼情況。

「高雄市管弦樂團」自與「善友管絃樂團」聯誼演出後,邁向擴大樂團編制、規模、拓展曲目範籌之路。提高了的演藝水準與更頻繁的樂教活動,備受重視而獲得了經費贊助。1981年高雄市升格為直轄市,市長王玉雲接受音樂界的建議,編列經費,正式提升此樂團為「高雄市立管弦樂團」。2000年樂團再正名為「高雄市立交響樂團。這個樂團帶動了高雄市的演藝活動,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質。蒙受德澤遺蔭的音樂後輩,却把這位終身奉獻樂教志業,歷盡艱辛創始催生「高雄市立交響樂團」的先賢黃清溪先生忘到九霄雲外了!

吉他園地耕耘者 音樂文化推手——黃潘培

吉他演奏家、教育家黃潘培是長年默默耕耘,真正臺灣國境之南的音樂推手。1940年出生在台南新營,小學時學習鋼琴,15歲開始接觸吉他,20歳拜陳南為師,正式學習古典吉他。而後受教於臺灣吉他開拓者之一的林耿棠老師(註5)長達10年之久,受其影響甚鉅。

1964年以吉他為終身職志,在高雄市開辦吉他教室,於1967年舉行第一屆發表會,與李如璋老師、陳啟添老師擧行「鋼琴、小提琴與吉他師生聯合演奏會」。

為了推廣吉他,使這個大眾化的樂器及其音樂能進入校園,黃潘培開始協助許多大專院校成立古典吉他社團;1976年成立的高雄醫學院(今「高雄醫學大學」)吉他社,是高雄市吉他社團首創學校。其後陸續協助高雄工專(現為「高雄第一應用科技大學」)、高雄海專(今「高雄海洋大學」)、正修工專(今「正修科技大學」)、高雄女中、高雄高商、婦嬰護專、樹德家商等校成立吉他社。此外也擔任這些學校和文藻外專(現為「文藻外語大學」)古典吉他社團指導老師。

1973年創立「黃潘培古典吉他合奏團」,展現吉他獨奏、重奏之外,類似管絃樂團大規模編制演奏型態的吉他大合奏美好音樂。

「黃潘培古典吉他合奏團」創立迄今已近半世紀,團員皆為其門生,包括大專院校吉他社學生、畢業就業後繼續追隨進修者,以及各行各業對吉他有興趣從業人員。

「黃潘培古典吉他合奏團」組合小提琴、鋼琴與人聲,詮釋巴洛克以迄現代樂曲。圖/陳義雄提供

黃潘培又另外成立「長青吉他合奏團」與「兒童及青少年吉他合奏團」。合奏團不僅僅以教學與演奏並重,也給予年長者聆賞音樂心靈的安祥愉悅;每年定期舉辦的青少年寒暑假吉他研習營,不僅培育演奏家,也孕育更多音樂愛好者。

為厚增音樂與演藝造詣,黃潘培自1979至1983年到日本新崛吉他學校,向新崛寛己校長學習指揮、編曲與吉他合奏技巧。另外跟隨津田昭治、中林淳真及渡邊範彥等日本名家學習,深造琴藝。返國後致力將臺灣歌謠、本土民樂,以及世界名曲編成吉他合奏曲。除承襲新崛吉他學校吉他合奏方式,並融入臺灣與東方音樂特色,充分展現吉他音樂的豐富性及多元性。1987年以中國古典樂曲《湖上春光》改編之吉他合奏曲,獲得日本全國吉他創作曲比賽「銀賞獎」(金賞獎從缺)。

黃潘培榮獲日本全國吉他創作曲比賽銀牌獎(金牌獎從缺)。圖/陳義雄提供

黃潘培也經常和其他樂器名家合作演出,以呈現音樂更多樣的風貌、豐富的色彩及具有的深度,例如:屢獲美國多項比賽首獎的鋼琴家吳怡靜(Cindy Wu)、鋼琴家頼欣如、顔慈瑩(Veronica Yen)、小提琴家吳怡宗、Rachel Ringland;以鋼琴、小提琴與人聲的組合,詮釋巴洛克、古典、印象以迄現代,流行及民謠等的樂曲。

黃潘培及其吉他合奏團,演奏遍及全台各大城市音樂廳與校園,場次已難計其數,影響所及也帶動了各地學生、民眾學習吉他,愛好音樂的風氣,使這件有「平民樂器」之稱的吉他,更為普及。

黃潘培也調教出許多吉他好手,皆成吉他壇上的中堅。近年來陸續在希臘維里亞(Veria)、德國諾亭根(Nuertingen)、伊瑟隆恩(Iserlohn)、卡爾.謝特(Karl Scheit)等國際比賽中,屢傳奪冠捷訊,為臺灣爭光的吉他新銳俊秀林家瑋的授業恩師黃修禮,就是黃潘培的高足;黃修禮、黃立人(Steve Huang)倆弟兄都是臺灣吉他壇上的巨擘。林家瑋在參加國際大賽之前,也曾參加黃潘培的吉他合奏團,接受指導。

陸續在希臘、德、奧等國際比賽中優勝奪冠的青年吉他家林家瑋是黃潘培的再傳弟子。圖/陳義雄提供

協助「樂府」舉辦國際名家音樂會

黃潘培除致力古典吉他演奏、推廣與教學培植人才,也熱心音樂藝術的推展普及化工作。除了早年自行推出許多吉他的獨奏、重奏、合奏演奏會,吉他與鋼琴、提琴、人聲搭配組合演出的音樂盛會之外,自1977年起,與筆者主持的「樂府音樂社」密切合作,協同主辦「樂府」所引進的國際著名音樂家在高雄地區的音樂會演出事宜,例如:珊杜拉.薔笙(Sandra Johnson)美國民歌演唱會、約翰.畢格古樂詠奏團(John Biggs Consort)、亞歷山大.愛勒席與姬野翠(Alexander Alexay & Midori Himeno)鋼琴獨奏與四手聯彈、威亷.麥修斯-吉他/魯特琴演奏會(William MATTHEWS-Guitar & Lute Recital)、克雷蒙.賈內根古樂詠奏團(Ensemble Clement Janequin)、新崛吉他合奏團、中林淳真與津田昭治二位日本吉他名家、西班牙吉他名家尤赫尼歐.鞏薩洛(Eugenio Gonzalo)、美國女吉他名家愛麗絲.雅慈(Alice Artzt)、法國十絃吉他名家彼耶.藍紐(Pierre Laniau)、美國傑克遜和梅爾芭.李斯頓爵士樂團。其中魯特琴和古樂詠奏團(Consort)都是臺灣史上首演。

黃潘培也熱心辦理張悅志、李世登、趙名徳、王進華、李永輝、黃修禮等國內外吉他名家的演出。黃潘培於1985年獲頒高雄市社會教育有功人員獎。

臺灣史上首場魯特琴演奏會。圖/陳義雄提供

「愛樂」-「樂府」在高雄 推動國際名家音樂會

臺灣的演藝團體、社教機構,或營利事業,以「愛樂」(Philharmonic)為名,始自1965年一群熱愛音樂的年輕人所組成的音樂機構「愛樂公司」。公司轄下分設「愛樂月刋」(音樂雜誌)、「愛樂書店」、「愛樂音樂社」、「臺灣樂器」四個部門。

1960年代臺灣尙處貧窮弱國,「音樂沙漠」的時代,愛樂公司的成立,旨在推廣音樂,普及樂教,為音樂開創新局。

「愛樂月刋」報導國內外的樂壇動態,介紹音樂新知、新思潮,以及樂理的教導與名曲的賞析。這本當年臺灣唯一的純音樂雜誌,到1974年4月停刋,苦撐出刋十多年,其間幾乎獨自為臺灣音樂界提供了所有重要的音樂資訊。

「愛樂書店」破天荒為臺灣樂壇出版許多書籍,代表性的有「愛樂叢書」,精裝三巨冊套書《交響曲欣賞解說全集》、《管絃樂欣賞解說全集》、《歌劇欣賞解說全集》,和三十多册圖文並茂的「愛樂文庫」,以及附詳細解說文的《舒伯特藝術歌曲全集》、《舒曼藝術歌曲全集》、《德國藝術歌曲全集》、《義大利歌曲集》、《世界民謠》(三巨册)、《西北民謠》、《臺灣民謠》。此外也首先引進出版巴爾托克(Bela Bartok)的《小宇宙》等各類嶄新的音樂教材與管絃樂總譜。在那市面上音樂出版品寥寥無幾,屈指可數的音樂沙漠時代,「愛樂書店」為臺灣樂教注入前所未有,影響深遠的重大養分。

「以有聲活動補文字宣揚之不足,相輔相成推展樂教」是「愛樂音樂社」(後來改組為「樂府音樂社」獨立營運)成立的主旨。這是繼江良規博士創辦的「遠東音樂社」之後,臺灣史上第二家音樂藝術經紀機構。「遠東」與「愛樂」(樂府)在臺灣仍處於音樂荒漠的時代,幾乎提供了全部來自海外國際級的音樂會。「遠東」是臺灣音樂經紀事業開創者,「愛樂/ 樂府」是追隨者。不同的是「遠東」的音樂會只在臺灣首善之地的台北市舉行,「愛樂 / 樂府」則率先將音樂會安排推廣到臺灣全國各地,甚至廣達澎湖、台東、花蓮、屏東等邊陲小城市和大甲、清水、沙鹿、員林、斗六、新營、麻豆、歸仁之類的郷下小市鎮,且大多自籌經費,免費或低票價提供民眾與學生欣賞。

在樂器方面,「愛樂」先後為臺灣樂壇引進並代理史坦威(Steinway & Sons)鋼琴和貝赫斯坦(C. Bechstein)鋼琴。後續的「樂府」則引介了蓓森朶芙(Boesendorfer)、法吉歐里(Fazioli)二名牌鋼琴給樂器商代理經營。這些最珍貴的名琴最早的琴主都在台南和高雄。更重要的是1970年代,筆者掌理的「樂府」肇始了臺灣前所未有的豎琴(Harp)教育之拓展、推廣與人才之培育;引進外籍師資、編印臺灣史上第一本豎琴教材,有計劃的推出系列的豎琴獨奏、重奏、合奏之音樂會與講習會,造就了今日臺灣樂壇所有的演奏人才。

「愛樂」、「樂府」的樂教推展工作與影響遍及全臺灣,高雄亦在其範圍之內。樂教推展工作起步遠早於「劉富美隨夫婿陳主稅南下定居,開始思考如何為南部地區推動藝文活動」之前。而當時的演出者也不是如劉富美所說的「只有蕭泰然與夫婿陳主稅」。從「愛樂」到「樂府」在高雄所舉辦的音樂活動,早期的輔助音樂科系學生演出活動,略而不談,早在1969年9月中旬就接辦了美國國務院文化交流計劃項下巡迴亞洲演出的「紐約獨奏家室內樂團」(The New York Chamber Soloists)在臺灣的演出。這是美國首屈一指的室內樂團,其成員皆為當年國際樂壇當紅的獨奏(唱)家,「珠玉般的曲目,深入精髓的演藝」(樂評),風靡了台北、台中,高雄的愛樂者。

1969年9月17、18、19日「愛樂音樂社」分別在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舉辦「紐約獨奏家室內樂團」演奏會。圖/陳義雄提供

從所謂的「音樂沙漠」時代到音樂起飛的1990年代,「愛樂/樂府」率先引進許多國際著名音樂家到高雄來演出,對高雄地區的樂教產生重大影響。列舉數例如下:

備受20世紀大作曲家推崇,委託世界首演作品的小提琴家柯畢雅卡(Daniel Kobialka)於1973年8月中旬來台,在高雄演出時,接受音樂會協辦者陳主稅的要求,首演了當時尙未享盛名,定居高雄的蕭泰然之作品,今日己是本土愛樂者耳熟能詳的小提琴曲《夢幻的恆春小調》。

1974年,經常與海飛茲、彼雅蒂歌斯基(Gregor Piatigorsky)、舒納伯(Artur Schnabel)、華爾特(Bruno Walter)等樂壇巨孹搭檔演出的小提琴家莎碧蘿(Eudice Shapiro),3月31日在高雄、4月4日在台北,二場音樂會中,都首演了蕭泰然的《臺灣頌》。

1979年,為慶祝由「愛樂」改組為「樂府音樂社」五週年,舉辦了許多紀念音樂會:長笛泰斗朗帕爾(Jean - Pierre Rampal)、「維也納雙傑」德穆斯(Jorg Demus)和巴杜拉-史柯達(Paul Badura-Skoda)等世界樂壇巨擘都首度來到台灣演奏,並且也南下演出,造成昔日臺灣樂壇前所未有的演藝(performing arts)盛況。六月中旬海飛茲的大弟子,源自「敖德薩樂派」(Odessa School)偉大傳統的小提琴家弗利德曼(Erick Friedman,1938/8/16-2004/3/30),在慶祝其25週年演奏生涯的環球樂旅中,來到臺灣參加「樂府音樂社」創立五週年慶的系列紀念音樂會,轟動臺灣樂壇。6月12日在高雄市舉行的演奏會,由定居高雄的提琴名師曾哲男協同主辦。

在筆者的安排下,弗利德曼聆審(audition)了曾老師幼兒曾耿元小朋友的演奏。精彩的演奏獲得了弗利德曼熱情的讚賞。在弗利徳曼的大力協助下,年紀小小的曾耿元到紐約,成為海飛茲的再傳(第三代)得意弟子;在弗利德曼悉心調教下,卓然有成,爭勝國際樂壇,為臺灣爭光!(註6)

曾耿元恩師弗利德曼(海飛茲大弟子)訪臺演出節目小册。圖/陳義雄提供

創始豎琴教育與產製

臺灣樂壇到1970年代還沒有豎琴,沒有人會彈奏豎琴,音樂科系也沒有豎琴課程。臺灣第一個專業交響樂團,當時己創立40年的「臺灣省立交響樂團」(今「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和創立10年的「台北市立交響樂團」都沒有購置豎琴這件重要樂器,當然也沒有演奏豎琴的團員——號稱專業的臺灣二大交響樂團,竟然樂器編制長期殘缺不全;沒有豎琴及其演奏人才,致使許許多多的經典樂曲無法演出。長久以來二大樂團都只能徘徊徜徉於那些有限的曲目。那些樂團團長、指揮、音樂科系、教育機構的掌權者也都不以為意,安於現狀,樂享職權的利益與虛假的榮耀,沒有人肯盡一份心力,對樂界的缺失做出彌補或創意的工作。

1974年4月「樂府」邀請匈牙利豎琴大師吳志勒(Aristid von Wurtzler)來台演奏。14日也在高雄市大同國小禮堂演奏一場。因為這是臺灣有史以來首次完整的豎琴演奏會,未演先轟動,造成一票難求的盛況,觸動筆者的心,興起為臺灣拓展豎琴,培育演奏人才的構想。音樂會後,立即依計劃展開工作(註7)。

吳志勒於1974年4月15日在高雄市大同國小演出。此為臺灣史上首場完整的豎琴獨奏會。圖/陳義雄提供

本土豎琴產製開拓者——李武男

吳志勒豎琴演奏會,就像是音樂酵母,在高雄發酵。原本在高雄地區教小提琴的李武男老師,聆賞了吳志勒的演奏深受感動。當「樂府」展開豎琴教育與推廣工作的第一時間,立即響應,每星期長途奔波北上跟隨「樂府」引進的外籍豎琴教師學習。由於李武男深厚的音樂基礎和優異的資賦,以及強烈的上進心和勤奮的學習,進境神速,在很短的學習期就藝成出師,足以承擔基礎教學的工作了。他是「樂府」推廣豎琴計劃下養成的本土第一位豎琴教師。

起初以高雄為基地開班授徒,同時再向外籍名家討教深造。漸漸擴大教學範圍,遍及全國各地,每週不辭辛勞巡迴各地大小城鎭,甚至偏鄕社區教授豎琴。今日臺灣的豎琴演奏人才,幾乎大半都曾受到他的啟蒙,可謂桃李滿臺灣!

豎琴壇上一門三傑

李武男育有二子,都秉承父親職志,從事豎琴的教學與演奏。長子李哲藝音樂才華出眾,除了精湛的豎琴演奏琴藝——1999年參加「美國國際爵士豎琴大賽」榮獲第三獎之外,也是臺灣音樂界目前當紅的作曲與編曲高手之一。其作曲、編曲才華也助長了臺灣的豎琴教育;李哲藝協助父親編訂教材,把一些古典樂曲、民謠、通俗音樂兼容並蓄,編成豎琴樂曲、編入教材。

弟弟李哲音也是傑出、務實的豎琴演奏者,除了專業教學,也在音樂會堂,甚至髙尙的旅店大廳演奏豎琴,讓優雅美妙的豎琴樂音飄揚,深植大眾心坎,助長喜愛、學習豎琴的風氣。

創立「藝笙豎琴合奏團」

多年辛勤耕耘有了豐碩成果,父子合力創立了臺灣史上第一個豎琴樂團:「藝笙豎琴合奏團」,曾應邀赴法國公演,博得佳評。

李氏父子也在全臺各地社區設立教學據點,成立了許多豎琴合奏團與青少年豎琴合奏團。這些豎琴樂團,經常與其他樂器的演奏者、歌者合作,做跨界合作藝術演出,有熱絡的氣氛!

李氏父子。圖/陳義雄提供

研創本土品牌「藝音豎琴」

鑑於樂器商進口的豎琴價格偏高,清寒學生無力購買學習,李武男開始研究豎琴的製作技術,成功的創製本土品牌「藝音豎琴」,低廉的價格使貧家子弟有能力學習。

「藝音豎琴」的品質也獲得肯定,行銷海內外。李氏一門三傑成就非凡,為臺灣豎琴教育之推動,貢獻至鉅,在教育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洪健全視聽圖書館

臺灣史上第一座收藏有豐富傳統圖書、期刊和嶄新科技開發的影音成品(唱片、錄音帶、錄影帶)與器材,以音樂為主的視聽圖書館「洪健全視聽圖書館」,於1975年9月創立(註8)。館內設有:

視聽閲覽室:設置12頻道之音樂播放系統,及附有許多音樂選擇開關之閲覽桌,可供選擇節目欣賞,或單獨選借唱片與音樂帶欣賞。

錄影欣賞室:二間,可供10多人個別欣賞錄影節目。

圖書閲覽室:中、英、日文有關音樂、音響、藝術、文學、視聽專書與期刋等40餘種,採開放架陳列。

民族音樂資料室與幻燈室:設有研究室,備有影音播放器材,供音樂工作者研究與寫作。

音樂室/演講室:依據室內音響工程原理設計,精選高級音響器材匹配、組合,提供愛樂者欣賞音樂,為小型音樂會與音樂專家、學者演講之美好場地。

錄音錄影室:提供影音作品欣賞與錄製之服務;專家、專業技術人員提供錄製工作之服務。

洪健全視聽圖的創設,是臺灣史上的一項創舉,《臺灣音樂百科辭書》評曰:「洪健全視聽圖書館對臺灣音樂人口的拓展,音樂文化的涵養、深度,均有顯著貢獻。」

1979年在高雄市(必忠街)成立高雄分館,其內部的設備與推展的各種活動,當然對高雄地區民眾和學生感受音樂,學習音樂,吸收音樂新知與新文化,以及音樂普及化,産生了莫大助益,有巨大的貢獻。

南方音樂藝術的創始推手

除了上述音樂家、音樂機構之外,還有許許多多音樂前輩、音樂人默默地在耕耘,付出,例如:德國學成歸國,在台南、高雄地區捲起一股德國音樂旋風的音樂家(傑出教育家、作曲家、男高音)林榮德教授;無法在此諸一列舉。檢視臺灣音樂發展歷史可知,從音樂沙漠起飛到今日繁花盛放,樂音爭鳴的盛況,絶非依靠單一的〈MUZIK〉特別企劃案文所推崇的所謂「推手」們(都是樂享前人努力成果的後輩)所能促成,而是衆志成城,端賴眾多熱愛音樂,以推動推廣樂教為職志的古今音樂人,付出心血所達成。

註解

註1:摘引自黃俊銘《衛武營能否「脫北」,共造深化南方屬於未來的劇院?》文。

註2:摘引自〈謬斯客.古典樂刋〉42期(2010,五月)編輯台文。

註3:參閲民報【臺灣樂壇歷史迴廊】專欄《臺灣音樂文化先驅——鄭有忠》文。

註4:鄭熙錫,韓國音樂家,曾任延世大學音樂學院院長、校長。1951-54年因中(台)、韓文化交流,受中華民國之聘來台演奏與教學。劉富美、黃清溪即其在台期間教導的學生。

註5:林耿棠是臺灣吉他演奏先驅,昔日最權威的吉他演奏界巨擘。今日吉他壇上的健將,幾乎都是繁衍自其門下。他是「善友管絃樂團」創團元老林森池的二哥。

註6:曾耿元於1993年參加全世界所矚目的比利時「伊麗莎白皇后國際音樂大賽」,原本奪冠呼聲最高,卻意外獲得第三獎。根據外電的報導,𦘦因於參與評審的某二國評審委員各自護已國參賽者私心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