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歷史博物館清法戰爭特展 重要古物手稿曝光

(中央社記者楊思瑞台南25日電)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今天起推出「清法戰爭:西仔反印象記特展」,邀請觀眾從多種視角瞭解官方歷史論述之外的小人物故事,還有重要古物法國人遠征福爾摩沙地圖手稿曝光。

台史博館長張隆志在開展儀式致詞表示,從1884到1885年的清法戰爭,一方面回應1875年牡丹社事件後,清朝對台灣「開山撫番」領土政策改變,另一方面也是台灣建省新階段。

張隆志指出,此次展覽透過台法雙方運用影像、文獻、攝影等各種多元資料呈現,館方持續關心戰爭對社會及一般民眾的集體記憶,因此,在展覽中可以看到法軍軍醫、士兵與軍官在澎湖與基隆這段海洋旅程中的日記與攝影,也能看到戰爭對於台灣宗教與地方民俗影響。

台史博提供資料指出,1884年,受到清、法之間對越南主權爭奪的波及,基隆、淡水、澎湖相繼陷入戰火,面對這場從天而降的兵禍,台灣人稱之為「西仔反」(Se'á'huan),意即「西仔(法蘭西)」來作亂。

台史博指出,面臨外國侵略,在地人凝聚共同體意識,武裝動員到戰場支援,關鍵領袖如林朝棟、張李成、姜紹基等;而至今基隆、淡水等地的廟宇中仍可見到交趾陶、壁畫、匾額訴說著神明助戰傳說,呈現信仰、人群網絡與戰爭記憶交織。

台史博指出,此次也將多年來累積的「海外台灣史料」研究典藏成果傾囊而出,包括具有「重要古物」文資身分的法國軍官嘉諾(Eugène Germain Garnot)「1884~1885年法國人遠征福爾摩沙」全書及地圖手稿,是目前已知最詳盡的清法戰爭紀錄。

台史博指出,台史博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研究團隊合作,將戰役史料轉譯為清晰易懂的動態地圖,讓觀眾體驗時間變化下,法軍攻勢與在地軍民抵抗,展場設有7處觸覺及聽音體驗,包括法軍書信朗讀、軍樂聆聽、戰場防線觸摸體驗等。(編輯:郭諭儒)113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