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每年進口24萬噸廢塑膠 每公斤最低5元

我國減塑政策實行20餘年,塑膠產業規模仍龐大。台灣每年進口塑膠高達1300萬噸,更有廢塑膠進口,近十年間平均每年24萬噸,其中遠自英國、荷蘭進口而來的廢塑膠,價格每公斤最低只要5元。

聯合國將在年底提出《全球塑膠公約》,強化全球減塑目標。長期關注廢塑膠污染議題的國際污染物消除網絡(IPEN)召集數個國家的環保團體,包括看守台灣協會,幫忙收集其國家廢棄物燃料的貿易與製造使用現況,於14日發布調查報告

年均24萬噸廢塑膠進口來台 民間憂心被製成SRF

看守台灣協會、台南社大、荒野保護協會等環保團體14日召開記者會公布報告內容。報告顯示,中國過去收受全球超過2/3的塑膠垃圾,直到2018年中國發出洋垃圾禁令,大量廢棄物轉進台灣、東南亞等國。報告統計我國廢棄物進口量因受中國影響,在2018年飆破42.9萬噸達最高峰,而後趨緩,在2012~2023年間台灣平均廢塑膠進口量24.4萬噸。

報告指,這些進口廢塑膠多做為產業用料,最大宗來自日本。特別的是,有些遠自英國、荷蘭進口而來的廢塑膠,價格每公斤最低只要5元。環團指出,這些廉價廢塑膠多半是是混雜多種材質、品質參差不齊或有處理困難的廢塑膠,極有可能再製成為SRF(固體再生燃料)。

根據報告,我國近年有123件進口廢棄物因違反《廢清法》被取締,其中有63件是進口廢塑膠,占比超過一半。其他電子廢棄物的違規案件也都含有塑膠成份。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擔憂,這些違法的混雜塑膠若成功闖關,可能作為SRF原料或遭棄置,呼籲政府多注意廢塑膠流向。

謝和霖說明,國內可以再利用廢塑膠的業者共有425家,登記的每月處理量總計17.63萬噸,換算國內每年可處理的量能共211.56萬噸,但實際上國內一年的廢塑膠回收再利用量僅104萬噸,仍有很多餘裕,「如果好好處理一定可以消化掉」。但業者只想要品質好的料,若回收體系沒做好,業者就必須進口,希望政府加強資源回收。

減塑20餘年塑膠產業仍龐大 環團呼籲源頭減量

謝和霖指出,國內實施減塑政策已20餘年,但塑膠產業規模卻未受太大影響。細看塑膠物質流向,每年進口約1300萬噸的塑膠製品或原料中,經過再製及生產,最後只產出約1150萬噸塑膠產品,其中損失約150萬噸的物質,可能透過廢氣、廢水等型態進入環境。產出的塑膠中,下腳料等廢塑膠產量也持續增加。

根據環境部物質流盤點數據,2022年廢塑膠處理量高達278萬噸,較2018年增近一倍,其中多數進到焚化爐,嚴重排擠一般家庭垃圾焚化量能。看守台灣協會則呼籲加強減塑政策力道,從源頭減少塑膠使用,完善回收體系。

環境部:已禁止SRF使用進口廢塑膠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組長陳俊融澄清,產業有製程上的特殊需求才會同意申請進口,這部分與國內的回收系統應該「分開來看」。他表示,國內回收的材料比較混雜,回收量多不代表都可以給產業使用,兩者不能畫上等號。而回收體系已有一定成效,確實可以繼續精進。

另針對SRF疑慮,陳俊融強調,環境部已禁止國內SRF製造廠商使用進口的廢塑膠。

環團本週五(18日)預計召開系列第二場記者會,針對SRF及RDF(廢棄物衍生燃料)製造與使用狀況公布調查報告重點摘要,並提出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