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海廢AI資料庫 保麗龍.塑膠逾六成

海保署統計,2023年第一季,台灣海洋廢棄物清除量達2512公噸,比前一年同期增加22%,但清除的挑戰是,台灣海岸線長度超過1150公里,若要完全仰賴人力調查、清除海廢,既耗時又費力。中央大學開發運用無人機,配合AI辨識海廢系統和網路平台,讓民眾可以上傳照片累積海廢資料大數據;另一方面,臺灣海洋湛藍聯盟也推出清除海港垃圾的湛鬥機3.0版,並且預備升級AI辨識,一起為海洋環境汙染找解方。

臺灣湛藍海洋聯盟創辦人 陳思穎:「可以藉由機器人來收(垃圾),也可以減少人員落水的風險,並可以阻斷垃圾往大海裡流去的機率。」

新北市鼻頭漁港,湛鬥機3.0版,由岸邊人員操控,透過衛星定位、5G信號,最遠5公里距離,也能夠清除垃圾。海保署統計,2023年第一季,海洋廢棄物 清除量高達2512公噸,比前一年同期增加22%。

台大漁科所副教授 柯佳吟:「這些垃圾會汙染整個海洋環境,人類吃進去就有糧食健康的考量(疑慮)。」

臺灣湛藍海洋聯盟創辦人 陳思穎:「4.9(公斤),今天收了5.6(公斤),像這個都是從海面上撈起來的(浮標),船員或是釣客他們還滿愛飲用的。去年(2022年)我們7月到12月,大概是移除了近5200公斤的漂浮物(垃圾、浮石),我們同時還做了環境監測,(了解)這些垃圾來源背後的數量跟原因,才是解決垃圾(問題)的關鍵。」

陳思穎團隊成員正分析垃圾組成,再整合洋流、風速、氣候、地理資料,找出垃圾來源和可能解方,提供給政策、教育參考;不過,人力有限,環保AI升級,預備中。

央大太空及遙測中心副教授 曾國欣:「因為寶特瓶它可能有不一樣的顏色,它可能不一樣的角度,有些埋在沙子裡,有些可能不一樣的瓶蓋等等。」

單一個寶特瓶,需要上萬張不同照片,用人工標記,讓AI認得出來,並且統計。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中心啟動無人機海洋廢棄物調查,更進一步架設網路平台,廣邀學界、民眾手機拍照上傳,累積大數據。

台灣周邊海域垃圾,保麗龍和塑膠瓶占六至七成,漁具和塑膠製品占二成,最後是金屬和玻璃。

央大太空及遙測中心副教授 曾國欣:「在源頭進行管理,在海岸比較容易聚集(垃圾)的地方做攔截,這樣的話,對於日後,不管是淨灘也好,或者是在觀測也好,都可大幅降低(清除)資源的需求。」

湛鬥機團隊也正著手AI進化版,透過船上的攝影機,直接辨識垃圾種類和數量。AI幫助人解決問題,但人自己呢?

台大天災中心助理研究員 陳柏孚:「人已經丟到海裡的垃圾,對我們來說是更加地挑戰性。」

臺灣湛藍海洋聯盟創辦人 陳思穎:「漁業行為跟遊憩,目前還是港口漂浮性垃圾占了最大宗,所以要從人的行為改變。」

清淨在源頭,物件重複使用,少用一次性產品、塑膠袋,廠商建立回收機制,都可以讓環境變更好;AI再厲害,人的行為改變,才是根本。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鋒面接近.對流旺盛 各地需留意大雨
0609慈濟歷史上的今天

◤減塑一起做 環保杯這裡挑◢
大容量冰霸杯 超強效保溫推薦
熱銷排名手搖隨行杯 買1送1
星巴克最新杯款 這邊通通有
網推高CP值保溫杯 四季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