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特色的民主政治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柯文哲說:太花錢的動員造勢非新時代選舉模式。

而我的觀察是,自從台灣總統民選的這幾十年來,只要大選根本就離不開這種「顯現政黨實力」的大造勢。

大造勢傳承了幾千來古戰場的氣勢與形式,結合台灣庶民文化中的廟會傳統、村里長組織動員的基層政治機制,在旗鼓飛揚聲嘶力竭以及幾萬人的同聲大喊大叫中鼓動激勵出人心士氣,為的就是要讓人人心中有選舉,確認(甚至激化)他們的政治意識與傾向,最後在投票日一舉投下他們手中決定性的一票。

這樣的政治文化其來有自,對台灣而言,是不是新時代的選舉模式並不重要,而這是台灣不可動搖、無能改變的一種政治文化傳統。就像所謂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樣,這就是不折不扣的「台灣特色的民主政治」。

儘管柯文哲說得動人:選舉是改變政治文化的一種社會運動。但要通過選舉來改變政治文化還不曉得要經過多少個世代,而且這還必須建立在改變者必須能夠當選的基礎上。只是無大造勢則無法催出選票,沒選票就無法當選,這境況就是典型的catch-22。

讓我回想到上世紀80年代,帶著自己拍的實驗電影回台,滿腦子都是新浪潮新寫實等懵懵懂懂的電影知識,等接觸到台灣本地的製片業後,所有的人、事、物在在讓我生出為何台灣不能如此這般,這般如此等等的想法。

後來我才想通。要改變,就必須通過實務性的建設,而非通過想法和動人的口號。

(作者為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