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現在最需要的不是「戰神」而是「安神」

圖片來源:中央社
圖片來源:中央社

這次總統大選跟過去七次有一點很不同,就是候選人都強調和平的重要性,矢言遠離戰爭,皆豪言自己最能避免戰爭發生,有人抗中的高亢聲音未消,但聲調變軟了。我們喜見,沒人標榜「戰神」,反而都在塑造「安神」的人設。

自從民進黨執政以來,特別是開門恭迎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大搖大擺訪台之後,中共加重對台威嚇與施壓力道,導致民心焦慮不安,唯恐戰爭降臨,淪入烏克蘭和巴勒斯坦一樣生命如草芥的悲慘命運。今年如果選一個關鍵字,「安」字有望上榜。

安是一種生命的存在環境狀況,由之而成為一種精神狀態;感到可以安身立命、安邦定國。外在情勢穩定,心情因而平靜,感到處於安定中,於焉安心、安寧、安穩、安閑。在此烏克蘭與以巴相繼發生戰爭的當頭,民眾對於和平與安定更是珍惜,多不希望政府、政黨與政治人物過度挑釁中共,以免引來戰爭。

俄烏戰爭、以巴衝突相繼而來後,台灣以和平與戰爭為主體的民調紛至沓來,ETtoday新聞雲日前公布最新民調,有65.9%受訪者表示擔心台海兩岸發生戰爭,認同2024總統大選是「戰爭與和平選擇」的受訪者有63.9%;針對三位可能參選的政黨提名者,高達54.0%受訪者認為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當選會使兩岸關係更緊張;8.9%認為是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8.4%認為是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不知道或沒意見的28.7%。這個結果跟民眾的普遍認知吻合。

賴清德其實也說要避戰求和平,而且表示,如果他當選總統,兩岸戰爭的可能性最小。只是台灣、對岸與世界眾所皆知,他雖然修辭改變了,但骨子裡一貫維持仇中、反中、抗中脈絡,堅持兩岸兩個主權獨立國家互不隸屬,而台灣這個國家是寄生在中華民國旗下維持現狀。

賴清德如果當選,能否維繫兩岸和平發展,他的信心遠遠超過常人,再三強調,如果他當總統,「兩岸發生戰爭的機率是最低的」,因為他最有能力守護國家的安全;且中華民國國號依舊在,國旗依舊隨風飄揚。

然而,國旗飄飄就能維護台灣的安全嗎?相對於中國大陸實力與軍力快速增強,台灣稱不上是強兵富民的海上堡壘,即使美國信誓旦旦協防台灣,但連鐵桿兄弟烏克蘭和以色列被攻擊了,也不出兵捍衛,只是武器與財務支援,何況是非邦交國的台灣。如果掛羊頭賣狗肉,言行完全悖離,以為國旗可以當護身符,安全就有保障,那是癡人說夢,矇騙選民。

賴清德選舉以來披上和平的外衣,將自己打扮為和平使者,但反中倚美與「抗中保台」核心思維未變,而且扭曲並貶抑他黨與其他候選人拆除戰爭引信的心意與能耐。他常言,國民黨與其他在野黨並不符合民主精神,實在沒什麼志氣,利用中國的武力威脅,來指責他會給台灣帶來危險,附和中國對台灣統戰口號。他強調,國家安全與兩岸和平,不是靠中國的善意,也不是向中國立下投名狀;不是接受一個中國原則、九二共識,放棄主權;不是接受以一個中國原則為前提,去簽訂服務貿易協定,也不是去簽訂以一個中國為原則的和平協定。

那靠什麼保障和平呢?他說,和平是要靠實力,跟民主陣營站在一起,共同發揮威懾力量。他矢言維持對等尊嚴,「我領導的國家,樂於與中國進行交流合作」,台灣希望跟中國做朋友,不希望成為敵人。他所揭示的和平途徑走得通嗎?

恰恰相反,這種路線是緣木求魚,是在引發戰爭,因為他不但骨子追求的政治目標無法見容於對岸,即使他對兩岸關係現狀的詮釋也違背中華民國憲法以及陸方堅持的底線。因為他雖然說不必另改國號,但他未來所領導的「國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將以對等關係交往,也就是以兩個國家之間的外交關係對等交往。

兩岸關係變成兩國關係,不只違背中華民國憲法及增修條文將大陸地區與自由地區同視為主權與領土範圍的規定,而且宣稱中華民國是獨立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外的主權國家,也就是台灣與中國如同美國與英國的關係,是互不隸屬的兩個平等地位的主權國家。

中華民國當然不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因為按照憲法及增修條文,我們根本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權地位,而且認定中華民國主權及於中國大陸。我們之所以不放棄一中原則,強調九二共識,絕不是如賴清德講的放棄主權、交出主權,更不是向中國立下投名狀,而是表明兩岸現狀符合兩岸憲法公認的一中原則,台灣無意建立一個主權獨立於中國之外的國家。兩岸和平的首要前提在於「非兩國」關係,至於這個中國究竟是什麼國,那就各自表述了,互不承認對方主權地位就是了。

賴清德說他的使命是「讓台灣這一艘船在穩健當中持續前進」,然而主張兩岸已是兩國,猛踩大陸紅線,正是中共要阻止與討伐的主張與圖謀,如何能使台灣在「穩健當中持續前進」?這樣的主張只會講台灣駛進怒海中,飽受狂風巨浪侵襲,隨時有翻船之虞。

蔡英文上任7年多以來,由於拒不承認兩岸同屬一中關係的九二共識,所以馬英九時期獲致的和平穩定狀態日益滑向對峙的僵持狀態,但蔡總統仍有不逾越的底線,所以台海和平雖面臨嚴峻考驗,迄今未陷入戰爭中。賴清德比蔡總統進一步,將兩岸兩國唱入雲霄,放大民粹的激進對抗聲浪,其結果可能把台灣拖入更深險境中。

台灣面對中國大陸頑強的統一意志,除非認命接受,否則不會有永不改變的美好現狀可以享用,我們只能追求現狀維繫得越久遠越好,而現狀萬一因為雙方矛盾無法化解而被改變,其過程不要太過慘烈。

俄烏戰爭及以哈戰爭活生生展現戰爭中人的生命猶如草芥,朝不保夕,隨時可能毀滅。與其頌揚戰神的英勇,不如穩妥做好安神的計策。

戰爭悲劇常因彼此內部的激進派挑釁或攻擊對方而引起反制,而陷入血腥、殘酷的戰爭中。台灣身處微妙而危險的地緣政治中,不能為了一黨私利或意識形態偏執而深化對立關係,否則很可能將整個社會推向危險的戰爭深淵中。

任何有志於為民眾謀求福祉的政治人物,都應立足於現實,順應客觀情勢,而不能以虛幻的想像掌舵領航。面對國際支援的底線以及台海局勢的急劇變化,台灣社會不能有只要我期盼就無所不可的執拗,而要實事求是,在艱險的環境中尋求安身立命之道。

【作者 陳國祥/政治大學新聞系、新聞研究所碩士,台灣資深媒體人,曾任中央通訊社董事長、中央選舉委員會委員、《自立晚報》總編輯、《中國時報》總編輯、《中時晚報》社長、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委員、《中國時報》特約主筆、時報育才董事長。 現為<大師鏈>傳媒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