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務實「返核」之路
不久前首場「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討論能源議題,執政者口口聲聲的說核電不是「反核」或「擁核」的是非題,而是能源選項的「多選題」。但委員會對台灣企業購買無碳電力無門的苦難,視而不見,還是以回答是非題的態度,將核電排除在台灣的能源選項之外。有媒體說委員會的討論是「反核」與「擁核」的論戰,更明確來說應該是「理想主義者」與「務實工作者」間的對壘。
AI即將在世界經濟舞台崛起,台灣有護國神山的加持,很有機會成為這波浪潮的領頭羊。但AI的運算與AI晶片的製造都是吃電怪獸,「沒電力就沒算力,沒有算力就沒有國力!」台灣的電力政策可以確保AI發展所需的電力嗎?能不能確保不是台灣政府說了算,是國外的AI產業與投資者信不信。我們來看看最近媒體報章雜誌相關報導的標題,不難體會到世界的趨勢。
擋不住,誰說的!有螳臂當車氣魄的台灣政府,就是非要試試看。
新世代普遍贊同必須要重新考慮核電,核能復甦是選擇,但更重要的是步驟必須務實。有非核能專業的環保團體說,我們要使用的核能不可以產生核廢料!這種毫無科學常識的期待,只是反映出理想主義者的無知。如果因為對核廢料處置技術沒有信心,主張不使用核能,得要使用排放大量二氧化碳與污染物的化石燃料,也要容忍過度發展再生能源發電的生態浩劫。氣候變遷已是現在進行式,「非核」與「減碳」的輕重緩急須務實面對。
福島事故肇因是地震引發海嘯,摧毀重要的安全設備,造成爐心的熔毀。核能界原已預見此類型的事故的發生,備有處理指引,了解與遵循指引是運轉人員訓練的重要部分。但福島電廠運轉人員臨事不斷,為保留電廠的經濟價值,等待公司甚至政府高層的指令,錯失了避免大量放射性物質外釋的時機。
日本福島事件發生後,台電、原能會(現核安會)、清華大學合作發展「斷然處置措施(Ultimate Measure Guidelines)」程序,提供第一線運轉人員分析方法與判斷準則,以及更明確的授權,因應類似福島事故的再發生。該構想獲美國GE BWR Owners’ Group的推崇,被世界各電力公司採用。過去數年大數據分析、深度機器學習、以及AI人工智慧的技術發展,也被應用於核電廠事故的因應。學術界應用最先進的電腦與模擬技術,整合核電廠反應器、圍阻體、與發電系統的模擬程式,分析各類型可能發生的事故,規劃應變措施,經過測試與驗證,累積事故案例,利用各種最新的AI演算法,協助用轉人員預知任何事故的狀況和後果,判斷應採取的因應措施,目前已達一定的精確度,近日AI技術的發展,讓人類往無災核電的理想跨了一步。分析程式與演算法的發展,台灣的學術界沒有缺席。
台灣地狹人稠,沒有自產的化石燃料。台灣的孤島電網,在沒有巨量的儲能設施輔助下,再生能源發電無法支撐經濟發展所需的電力。核能發電燃料體積小,運輸儲存方便,電廠核燃料安全儲存量至少可達18個月;核能發電成本中,採購燃料的成本佔比低,核能發電成本不受國際化石燃料價格的影響,發電成本穩定,過去兩年台電公司核能發電的成本幾乎沒有改變。核能發電時不產生二氧化碳,核電為無碳電力是無庸置疑的。大家都同意能源是「選擇題」;但在做選擇時,是否要刻意排除某一能原選項,還是「是非題」。但是非題的答案,是基於「理想」,還是「務實」?
台灣「返核」之路最務實與及時的措施,即為核一、二、三廠的延長使用年限,與核四廠的商轉。這些電廠是台灣全民的資產,充分的利用為台灣帶來兆元實質收益,過去同類型核電廠的使用經驗顯示,這些電廠的安全運轉是可以期待的;核廢料處置是台灣已經存在的問題,「返核」與否都必須面對。目前台灣核廢料處置相關政策與措施與國際同步。
「務實的台獨工作者」一定深切了解,台灣獨立的過程需要各方面的韌性,「務實的能源工作者」代表,提醒您核能可以確保能源供應與價格穩定的韌性。(作者為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
看更多相關新聞
台電稱核四重啟需7年 專家不認同
藍委考察核四 批台電「政治性簡報」
電力淨零轉型 台電著手2大重點
電價漲 府院部會電費預算暴增 在野喊砍
冷眼集/府院挺非核 吹冷氣卻要全民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