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真有錢?政府花5645億強化電網、隻字不提電力來源
政府日前宣布推出5645億的「強化電網韌性建設計畫」,保證從此不再發生303大停電。但,光9月以來,高雄至少發生八起停電,26日傍晚楠梓區又有1542戶家庭受影響,簡直是夢魘不斷。但,韌性計畫卻隻字不提「電力來源」,真的可以讓台灣遠離限電、停電危機嗎?
台電要花10年時間、投入5645億的經費,分「推動分散電網工程」「精進強固電網工程」「強化系統防衛能力」三大主軸以解決大規模停電問題,預算分別為4379億元、1250億元及16.9億元。已規劃執行中的約3761億,其餘1884億將續編專案計畫來執行。
很多人看完台電的詳細計畫,通篇洋洋灑灑,卻沒有提到一件事,就是電源開發:增加電力來源的方法。氣候先鋒者聯盟發言人江肇元比喻,電網就像水管,電源就像自來水廠或水井(偏遠地區的獨立系統),老舊水管固然要更新,但更新完了,就確保不缺水嗎?請問水從哪裡來?同樣道理,電源在哪裡?
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葉宗洸根據台電的每項計畫提出問題點,讓讀者知道,高達5645億的計畫到底能不能確保「不再發生303大停電」?
先來看預算編列最多、最重要的工程「分散電網」,台電首要目標在於降低電網的集中風險,推出「電廠直供園區」「綠能分散供電」兩項措施,以因應綠能未來大量併網後,可以「在地發電、就近使用」。
葉宗洸說,當電廠無充足電力可直供,或是綠能(光電、風電)在晚上、沒風停擺時,到底配套作法是什麼?如果,最終還是必須透過他網的電力來調度應急,亦即就像現在的「南電北送」,那跟現行作法有何不同?
台中、大潭電廠排名全球火力電廠前兩名
其實,台電強化電網韌性計畫在批踢踢等社群引發熱議,也有很多關心能源的民眾於臉書抒發己見。從2014年開始研究能源議題的小兒科醫師王見豐指出,電網很重要,但台灣的電力問題在於可調度、穩定供電的電源不足。路網不足問題以前也發生過,1999年729大停電就是;但近5年來的4次大停電並非「路網」問題所造成。
以目前電力開發的計畫來看,台灣的電力不僅無法分散,只會愈來愈集中。王見豐直指,發生815大停電的大潭火力電廠,2017年跳掉的6部機組裝置共434.8萬瓩,在「廢核增火」政策下,將增至748.8萬瓩;台中火力電廠10部共550萬瓩的燃煤機組,再加上4部輕油發電機組,合計578.8萬瓩,2006至2017年間已高居全球火力電廠第一名,未來還要增設兩部130萬瓩的燃氣機組,即使輕油機組如期除役,合計也有810萬瓩。屆時台中電廠、大潭電廠獨占全球火力電廠的前兩名,堪稱另類「台灣之光」。
當各國正在往「2050淨零碳排」的目標前進,台灣卻擁有這樣的「台灣之光」,頗為諷刺。
由於台灣的基載電力(如火力發電)只會愈來愈集中,並沒有分散,專家認為很難達到「在地發電、就近使用」的目標。
氣候先鋒者聯盟發言人江肇元直言,在地發電、就近使用,並不會杜絕大停電發生,反而要注意大量再生能源對系統的穩定性,恐帶來更大的衝擊。
新節點與新設備,終究難逃長期累積損壞的宿命
再來看看「樞紐節點分群」的計畫,同樣讓專家感到困惑。葉宗洸說,現今的龍崎、中寮及龍潭三大輸配電節點,早已各自分群、涵蓋鄰近區域電廠。今年303大停電時,南部龍崎節點第一時間就與中、北部的中寮、龍潭節點切離,主要是中、北部地區自身供電不足,才會導致各發電機組相繼跳脫自保,造成全台大停電。真正的關鍵是,各樞紐節點涵蓋地區的自身供電必須充足,而不是進一步增加樞紐節點。
確實,本島19縣市細數一遍,很多地方並沒有發電廠,主要集中在新北、桃園、台中跟高雄,高雄更是發電重鎮,這也是為何「南電北送」的原因。
就「增加配送節點」這一項,確實有其必要性。過去幾年來,經歷數次大停電、經常性的降壓、降頻供電,導致變電設施長期累積性的受損,可以趁此機會,更新設備,以降低局部地區無預警停電的頻率。
但,增加配送節點,只要供電依然不足,台電依舊得採降壓、降頻應急措施;長期下來,同樣會導致變電設施受損,葉宗洸說,「再多的新節點與新設備,終究難逃長期累積損壞的宿命」。
另外,台電想再「精進區域調度」也不太容易了。主因是台電的電力調度並無大問題,目前在可調度機組容量極度有限,且光電發電量的日夜差距高達500萬瓩、夜間用電尖峰出現時,仍可免於分區輪流停電。專家認為,可見「區域調度」可再精進的空間已經不多了。
缺電問題不解,再優質的電網也沒用:無電可送
最後,在「強化系統防衛能力」部分,不管是強化防衛縱深或是即時動態防衛,都是著重在電網的加強保護,防止停電事故的擴散。這些作為或許可以將大停電的範圍侷限於部分的地區。
但,氣候先鋒者聯盟發言人江肇元說,「台電的計畫真的劃錯重點了」。303大停電事故,關鍵不在電網即時防衛是否啟動,而是區域供電是否充裕。供電不足問題無法解決之前,防衛能力再好,也難逃缺電的危機。
一位台電工程師坦言,台電的電網設備並沒有那麼脆弱,四年前已做過一次強韌計畫,電網做了強化與自動化。台電傳輸的線路損失非常少,在全球是前幾名的資優生,真正問題在電力供應青黃不接,卻將焦點導向電網韌性強度不夠,誤導民眾以為「只要加強電網韌性就不會缺電、限電」。
「缺電的根本問題不解決,再優質的電網也沒有用,因為沒有充足的電可以送,」葉宗洸說。
但,台電為何在日前提出強化電網韌性計畫?葉宗洸說,理由很簡單,又到了10月機組歲修、空汙降載高峰期,供電緊繃危機必定浮現,不無先打預防針以降低責難的意圖。一旦出現大停電,便可說已花費鉅資進行改善,但需要10年才能完成。至於全民關切的缺電問題,就留給下下任政府解決了。
江肇元指出,台電投入5645億要做諸多建設,沒有任何一項是用來增加電源的,電力缺口難道不重要嗎?當然重要,所以台電是不是又要再花5645億或更多錢來蓋電廠,特別是用燃氣機組來補風電、光電的不可控?今年,天然氣成本飆漲,更別提萬一兩岸關係緊張,恐有海上封鎖引發供氣不足風險,這些都是台電沒有回答的問題。
9月高雄發生八起停電,是前所未有的警訊
當世界各國都開始改變思維,重新看待核電之際,例如原預計在今年底達到「非核家園」的德國已將兩部核電機組延後除役至明年4月,以備不時之需; 法國有50幾部核電機組,還要新增14部機組,七成電力都來自核能;連英國都要新增八部核電機組。
2011年3月11, 日本發生大地震與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至今,已重啟10部機組,預計明年夏天其餘七部機組也會恢復運轉,預計2030年將核電占比從7%增至22%;2030年,韓國也計畫將核電占比從28%增至33%;中國大陸已有53部核電機組,今年起每年計畫新建6~8部核電機組。
葉宗洸歎氣說,穩定供電必須建立在備轉容量充裕的基礎上,否則整體計畫將淪為治標不治本的華麗門面。5645億元可以蓋兩座核電廠,四部機組可帶來540萬瓩的電力,而且還是乾淨能源,符合「淨零碳排」的全球目標,希望台電能務實檢討能源政策,否則恐將對台灣帶來更大的風險。
光是9月以來,高雄至少發生八起停電,包括9月8日的鼓山區,有3304戶停電、11日岡山樂購廣場短暫性的停電,13日晚間,前鎮區有120盞路燈突然暗了,17日三民區又有7029用戶停電、20日前金區1121戶停電、24日鳳山區3494戶停電,加上25日三民區1483戶停電、26日楠梓區1542戶停電,幾乎是前所未有的警訊。
王見豐總結,政府不肯面對事實,一再誤導診斷、給錯藥方。不僅持續浪費人民的血汗錢,更錯失補救電力結構的寶貴時間。
看更多遠見雜誌文章:
3大主軸10年砸5645億!台電強化電網韌性計畫出爐
台灣能源轉型關鍵3.2%電力,竟跟這座森林電廠有關?
7月1日漲價僅第一波,台灣恐迎來「電價漲不停」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