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科技大學校長廖慶榮:工作、求學不衝突 打造「一舉多得」效益

研究所大哉問 1 〉該先工作還是念研究所?

台灣科技大學校長廖慶榮,明志工專畢業後,前往美國取得伊利諾理工學院管理科學碩士、賓州大學工業與管理系統工程博士。為何技職出身的他,沒有到當年人人稱羨的台塑相關企業工作,反而直攻美國學術殿堂?「這是我精算過時間成本最短的職涯加值路徑,」廖慶榮強調。以下是精采分享:

明志工專畢業前,我就知道我的下一步,就是要出國念書。

那時,明志工專畢業生有超過一半都進入同集團體系的台塑相關企業工作,台塑更把明志學生當大學生看待,非常重視。但我在實習時就發現,在台塑組織中,很多主管都講閩南語,但我的閩南語不行,就算這是個人人稱羨的好企業,自己未來在工作上一定會發生瓶頸。

在經濟起飛的1980年代,年輕人不怕找不到好工作,但我明白,只有工專的學歷還是太低了,日後若想更上層樓,一定要有更好的學歷。

那時,台灣的教育體系對於技職學生要進入研究所,並不友善。當年五專畢業的學生,必須先進入二技,取得大學同等學歷資格,才能報考研究所;但想要考二技還不能直接報考,規定要有一年的工作經驗,很多人於是先去補習班待一年。當時也只有一所二技,如果沒考上等於要再花一年重考。

台灣五年vs.美國一年 須考量時間成本

換句話說,就算過程一切順利,我想取得碩士學歷,也得先耗一年待補習班,然後上完兩年二技,再讀完研究所,至少要五年才能拿到文憑。

但我做完功課後發現,如果我直接到美國念碩士,不只有更多學校可以選擇,還有不少學校是一年制的碩士學位。若一切順利,等於只用一年,我就能拿到碩士文憑。

台灣五年vs.美國一年,我當然是選擇直接出國。最後我申請到美國理工領域有名的伊利諾理工學院,一年拿到管理科學碩士。

我還記得,畢業後回國參加同學會時,班上有好幾位同學才正要準備考二技。我對他們說,「你還在準備考試,而我已經拿到碩士了,正考慮讀博士,我們的程度差不多,但我一年抵你五年,你應該算得更仔細啊!」

這就是仔細規劃的重要。很多學生在思考究竟該先讀研究所還是先工作時,看的都是求職競爭力、未來起薪等比較「虛」的想像。我想提醒,一定要把「時間成本」納入考量,用「倒推法」做規劃。

例如,預計自己五年後要得到什麼?倒推回來,現在該做什麼?該先工作,還是先讀書?或者要先做什麼工作、考哪間研究所?答案就會變得明朗。最怕學生不知道要做什麼,乾脆拿繼續讀研究所當成逃避,這樣只會白白浪費時間。

工作與求學不衝突 學習創造「一舉多得」

有人反問我:「先工作,不是才能更知道讀研究所要學什麼嗎?」但我都會說,工作與求學並不衝突,一件事能創造多種效益,這也是我力推的「一舉多得」時間管理法。

我在準備前往美國念碩士前,23歲時就展開了第一次創業:我開了一家翻譯社,專辦留美申請。

當時因為準備自己的出國計畫,仔細地研究了美國各學科不同大學與學院的排名、特色與重點學科,到處收集資料,鑽研怎麼寫出出色的讀書計畫、英文履歷、推薦信函等申請文件。

等我申請完,就想,既然已經摸透了,何不趁著還沒去美國的八個月空檔,開個代辦公司?

那時台灣專辦留美申請的幾家大補習班如美加、全美等,一位學生收費1萬元,我只收8000元,而且還提供一對一的客製化服務,不像代辦業者的自傳、推薦信內容都是公版。

我也和每位學生親自溝通,了解他的生活、家庭、求學狀況,幫每個人撰寫的讀書計畫等都是量身訂製,所以申請成功率很高。

那八個月,我做了60幾個case,不只賺了第一桶金,還因此幫自己申請到全額獎學金。對我來說,這就是另一種學以致用!從自己的需求出發,研究透徹後,出來創業。

先工作還是先讀書,這兩件事並不衝突,因為起薪多少,不該是社會新鮮人最主要的考量。

該思考的是,做這個選擇的目標是什麼?怎麼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做到?執行時一定要能有「多重成效」。

我常告訴同學,不要在乎起薪多個2000、5000元,要看拿到這個學歷,對未來是否有加值作用?對這個領域是不是真有興趣?這個工作有沒有未來發展性?最重要的是,能不能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創造「一舉多得」的效益?

只要把這些想清楚,就可以做出詳實仔細的規劃;目標,也一定都能達成。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