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立法院攻防戰:「國會改革」爭議重點一次看

(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近期因爭議的「國會改革」法案,引發朝野激烈肢體衝突,大批民眾上街頭抗議。歷經5月17日、5月21日的兩次審議,立法院陸續二讀通過相關條文。

立法院5月24日續審國會職權修法,群眾再度湧向立法院,高喊「反黑箱,反擴權」,並主張「沒有討論,不是民主」。不只台北,台灣各地都陸續出現學生與民眾串聯,高舉「我藐視國會」等標語表達不滿,抗爭持續發酵。究竟立法程序與法案內容有哪些爭議?民眾為什麼抗議?

國會「改革」還是「擴權」?

引發爭議的「國會改革」法案是由在野黨國民黨、民眾黨提出的一系列國會職權修法,主要內容包含:總統國情報告、藐視國會罪、人事同意權,以及調查權與聽證權。

國民黨在23日召開的國際記者會主張,新法案是在野聯盟為回應多數民意而推出的「改革」,盼強化立法院監督、制衡的權力,鞏固並深化台灣民主,卻遭到民進黨「議事杯葛、暴力干擾」,「對民進黨連國會改革也能抹紅,煽動抗中保台跟亡國感到遺憾」。民進黨則認為,許多條文有國會「擴權」、違反憲法、違背權力分立原則等疑慮。

法案中,最受矚目的是「藐視國會罪」。根據表決版本的條文,若官員「反質詢」、拒絕提供資料、虛偽答覆或有其他「藐視國會」行為,可能被處以罰鍰,也可能遭院會決議移送監察院彈劾或懲戒,或是被追究刑事責任。

反對意見認為,這可能導致立委藉質詢將官員入罪,引發寒蟬效應。但支持者強調,歐美多國也有「藐視國會罪」,且官員本就不該蓄意隱匿資訊。多位國際學者及外交界人士的聯署聲明則指出,歐美的「藐視國會罪」通常適用於未理會作證傳票、在司法調查時撒謊等情況,「沒見過官員備詢時被控藐視國會」。

新法還要求被質詢人不得對立委「反質詢」,但此概念並未明文定義。國民黨立委吳宗憲23日在國際記者會回應DW提問「反質詢」的定義時表示:「之後的法律,我們會給大家詳細的解釋,和全國人民的具體例子。」

吳宗憲24日進一步向媒體說明,法律分成條文、判決或判例;法律設立完成後,才會有判決或判例產生。他23日的意思是,判例之後才能綜合向大眾說明,絕非「立法後再來跟大家報告」。

目前已通過二讀的爭議條文還包含「總統國情報告常態化」,未來總統需每年赴國會報告,且立院還可在重大政策、涉「國家大政方針」議題需討論之際,要求總統赴立院報告;此外,總統報告還將採取「即問即答」形式。

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向立法院負責的單位為行政院,一般也是由行政院部會官員接受質詢,總統並無回答立委問題的義務。雖然依法總統確實可以赴立院報告,但過去20年來的3位總統皆未曾這麼做。反對者質疑新修條文違憲;支持者則認為,執政黨處於少數境地時,總統更有必要積極與民意溝通。

其他爭議條文涉及立法院「調查權」與「聽證權」。國、眾兩黨的修法版本中,立院可成立「調查委員會」和「調查專案小組」,且得要求政府機關、部隊、法人、團體及社會相關人士提供資料、到立院作證。即使是一般民間社會人士,若未配合調查,也可能遭到處罰。

討論不足、程序「黑箱」?

5月17日、21日與24日,立法院召開院會審理《立法院職權行使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但遭質疑條文幾乎沒有充分的實質討論,且審查大部分時間都在不斷舉手表決和發言抗議之中度過。

目前台灣立法院呈現「三黨不過半」的局面,新任總統賴清德面臨「朝小野大」的困境。國民黨、民眾黨因具人數優勢,在委員會階段「封殺」民進黨的修法提案版本;國、眾兩黨則提出總計20幾個版本。最終,各黨「有異議」的條文皆被「保留」並送出委員會,進入「黨團協商」階段。

經過1個月的法案「冷凍期」以及「黨團協商」,三黨仍未達共識。隨後,國、眾兩黨合併部分草案,以此為基礎,直接進入院會二讀程序。

上述流程引發民進黨強烈不滿。民進黨立委沈伯洋主張,國、眾兩黨的提案不乏「自相矛盾」之處,卻在未經委員會詳細討論的情況下進入二讀程序;此外,17日表決的「整合版」,是由國、眾兩黨的黨團總召傅崑萁、黃國昌前一天「私下定稿」,再以「修正動議」方式提出,然而在表決當天,多數立委未及詳讀法案細節就要表決。

儘管上述程序並不違反議事規則,但民進黨強調,「沒有討論,就沒有民主」。部分民間團體則指出,在蔡英文執政時期,民進黨亦曾憑藉立院席次優勢、動用各種議事手段,讓法案在立法院快速「闖關」,例如2017年修改《勞基法》。

採舉手方式表決、台灣「人大化」?

這次的國會職權修法在院會審查時還出現另一項爭議:為了讓國民黨立委可以留在主席台、不讓民進黨「佔領」,立法院長韓國瑜選擇採舉手方式表決,而非要求立委回座位按表決器。

在台灣立法院,「舉手」表決並不常見,但仍符合議事規則。民進黨質疑,此做法沒有記錄個別立委投票狀況,且難以正確清點人數。

也有立委批評,此舉用了跟中國的全國人大一樣的表決方式,讓台灣「人大化」、「民主倒退」。民進黨立委柯建銘更稱:「佔領主席台的不是國民黨,也不是民眾黨,是習近平,因為國會已死。」

會不會發展成「太陽花2.0」?

立法院17日在審議爭議法案時,雙方爆發激烈肢體衝突,導致6名立委送醫。當日晚間,立法院外聚集大量群眾,抗議在野聯盟推動的「國會改革」法案。

自17日以來的3次立法院會,非政府組織「經濟民主連合」等數十個民間倡議團體號召民眾「輪流請假,公民排班」、「下班下課,立院集結」,以實際行動抗議國會職權修法。21日從白天至深夜,立法院外人潮絡繹不絕;據民團統計,當天最多約有3萬人齊聚街頭。

現場群眾高舉標語,喊出「沒有討論,沒有民主」、「反對黑箱,退回法案」、「黃國昌下台」、「韓國瑜下台」等口號。許多說法將這場抗爭比擬為十年前的「三一八太陽花運動」;這幾天的抗議現場亦有不少人手舉太陽花,也有人手持百合花。

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圍繞著《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爭議,當時佔國會多數的國民黨試圖「強推」《服貿》協議,遭批程序「黑箱」,馬英九政府也被質疑太草率開放中資入台。有論者主張,太陽花運動暫時擋下了台灣與中國「經濟一體化」的趨勢,給台灣一個契機思考與中國的經貿與政治關係。

時隔十年,台灣公民再度走上街頭,但多數觀察對於這場抗議是否有足夠能量扭轉立法進程、甚至演變成「太陽花2.0」,目前仍無法下定論。

中國官方尚未直接回應台灣立院爭議。不過,中國國台辦連續數日嚴詞批評賴清德的就職演說是「台獨自白」,並於23日發動環台軍演,讓台灣內外局勢進一步加劇緊張。

(綜合報導)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周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