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沒有本錢和大陸脫鉤

台灣上半年(1-6月)出口表現不減反增,微幅成長0.5%,亮眼的出口數據為低迷的經濟注入一劑強心針。當全世界主要國家都還深陷衰退泥淖之際,台灣預估今年仍有1.67%正成長,推動力量不只是政府支出與投資,出口增長才是關鍵角色。

台灣原本是出口導向經濟體,但近年出口帶動經濟成長效果大不如前。最近10年,國外淨需求對經濟成長率貢獻平均0.72%,連1%都不到,內需貢獻拉高至1.99%,貢獻比重高達7成以上。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的《IEAT調查報告》,台灣綜合貿易競爭力2013年前均領先南韓,排名全球前10。此後一路走低,不但落後南韓,2018年甚至掉出A段班(極力推薦等級),創下史上最差的17名。2019年因中美貿易戰轉單效應而回升1名,總的來說,貿易競爭力表現每下愈況。

上個月IMD公布《2020年世界競爭力年報》,台灣整體排名較去年上升5名,排第11名,但若細看其中與外貿有關的評比項目,可以發現,不管是前5大貿易夥伴出口集中度、前5大出口產品集中度、或貿易條件指數,排名全部大幅下滑,且位於所有評比國家的後段班。此外,服務輸出及觀光收入占GDP比重這兩項指標,即使排名持平於去年,但相較於其他評比國家,表現也是落在平均水準之下。

兩份報告清楚顯示,台灣經濟低成長困境,與對外貿易競爭力下滑脫離不了干係。其中,又與兩岸關係的急凍息息相關。以IMD的服務輸出占GDP比重指標為例,2014年排名23名,今年排名倒退至42名,下滑將近1倍。2014年剛好是太陽花學運爆發、《兩岸服貿協議》談判中止的一年,這顯然不是巧合。

換句話說,兩岸經貿發展左右台灣外貿競爭力,也牽動著台灣經濟成長。上半年台灣出口在疫情衝擊下沒有拖累經濟表現,也透露出同樣的訊息。從財政部提供的數據來看,上半年台灣出口得以維持成長,主要是來自於大陸訂單的支撐。據統計,儘管受到疫情影響,台灣對大陸(含香港)出口還是出現連5月的成長,從2到6月,成長幅度分別來到31.5%、3.4%、14%、10.3%及13.8%,平均高達14.6%,比重42.3%甚至創下歷年新高,充分顯示著台灣對大陸市場的依賴以及兩岸經貿的密不可分。

若從產業別來看,上半年台灣出口成長主要是源自於電子零組件這個產業的貢獻。不僅出口總額成長20.2%來到606.9億美元,占整體出口比重更是高達38.4%,位居第一。值得注意的是,在電子零組件這個業別中,出口至大陸(含香港)比重高達60.4%,遠遠超過東協的19.5%以及美國的1.9%。這不啻也意味著,兩岸產業供應鏈依舊穩固,並未隨著中美衝突加劇而快速崩解。

經濟部公布《2019年外銷訂單海外生產實況調查統計》,同樣點出兩個事實。一是台商從大陸撤出並未如外界想像積極。調查702家,只有151家調整產能,比重不過2成。另一是調整產能的台商,大多數都是前往東協(46%)及回流台灣(44%),而且這些台商9成以上的動作,都是部分調整或新增產能,而非完全撤出。也就是說,絕大多數台商只是在做降低成本、分散風險的動作而已,不是真的要全面撤出大陸。

數字會說話,台灣經濟很難、也不應該和大陸脫鉤。不管是從兩岸貿易規模、依存度及成長率來看,大陸才是台灣最佳貿易夥伴。即使去全球化時代短鏈革命興起,從產業供應鏈重組角度來看,台灣也不可能無視大陸這個短鏈市場。倘若民進黨政府一意孤行脫鉤大陸,台灣恐怕會面臨大災難。

民進黨前立委郭正亮投書媒體,認為台灣經貿依賴中國的客觀事實,凸顯政治親美抗中的矛盾困境,長此以往,台灣將難以建構出符合實際需求的經濟發展藍圖。誠哉斯言,蔡政府能聽得進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