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編劇困境何解 文化部長這樣說

(觀傳媒大台北新聞)【記者張英傑/台北報導】台灣影視想要重振雄風,內容很重要!文化部長李遠24日邀媒體茶敘時,《觀傳媒》記者提問現今台灣編劇的困境,對此,李遠認為,台灣編劇待遇比我年代好很多,「但是你一定要生產一個量,編劇才會被重視」。
(觀傳媒大台北新聞)【記者張英傑/台北報導】台灣影視想要重振雄風,內容很重要!文化部長李遠24日邀媒體茶敘時,《觀傳媒》記者提問現今台灣編劇的困境,對此,李遠認為,台灣編劇待遇比我年代好很多,「但是你一定要生產一個量,編劇才會被重視」。

李遠24日邀記者茶敘,《觀傳媒》記者提問,台灣編劇環境不好,甚至有斷層,李遠怎麼看待這樣的困境?李遠表示,「你問到一個蠻關鍵的問題」,韓國韓流起來,就是大量培養編劇,一家公司裡全部都是編劇;而台灣現在也有開始有編劇公司,台灣編劇待遇比我年代好很多,「但是你一定要生產一個量,編劇才會被重視」。

李遠說,其實文化部以前很努力在每個環節都編預算在做,像是開發案,就是故事開發,「編劇角色就進來了」;李遠也說,編劇的待遇跟被保障,未來在我能力範圍也會重視。

李遠指出,台灣有個大問題,就是製作單位財務都不夠健全,人手也不太夠,「拍完一部電影賠了就沒有了」。未來可不可能用文化部的能力,找到民間投資公司,去投資民間製作公司,讓股份比較多一點財力。

李遠也透露,最近有接觸一些高科技的人,也認為文化內容蠻重要的,他們如果能介入一些最重要的製作公司,「編劇的待遇就會高一點」。

李遠也說,台灣環境也蠻現實,電影賣座瞬間編劇馬上就很紅,可是編劇畢竟還是很少,戲劇也是一樣,現在戲劇大概是8集到10集,幾乎一個編劇做不完,幾乎要3或4個編劇才能完成一齣連續劇;對年輕人來講,現在開始投入編劇的比之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