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總統賴清德上任一百天:秉持「不卑不亢」下 有哪些「內憂外患」?

台灣總統賴清德就職屆滿一百天。對內面臨「朝小野大」的國會帶來的政治動蕩,對外面臨降至冰點的兩岸關係、還有美國大選為台美關係可能帶來的變數,BBC中文盤點三個多月來,賴清德政府取得哪些階段性成果?又面臨哪些挑戰?

賴清德在去年競選總統期間,就被北京當局稱為「台海兵兇戰危製造者」、「兩岸和平破壞者」。這被認為是為賴清德的四年任期定下了基調,意味著兩岸官方間正常對話的可能幾乎不存在。

雖然賴清德在競選期間不斷重申會維持蔡英文在兩岸、國安外交的政策。上任後的內閣人事也可看出對外的大方向的確是「蔡規賴隨」,但今年5月20日的就職演說中,他在談及兩岸關係時,雖然多次提到「和平」,表示「新政府將秉持『四個堅持』,不卑不亢,維持現狀。」 但在演講後半段他又說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

就職演說發表的三天後,中國解放軍東部戰區舉行「聯合利劍—2024A」演習。中國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抨擊賴清德的講話「是在赤裸裸販賣『兩國論』」,稱演習是「對台灣地區領導人『5·20』講話謀『獨』挑釁的堅決懲戒」。

A person stands in a cafe as a news broadcast shows China announcing new military drills around Taiwan, in Keelung, Taiwan, May 23, 2024.
5月23日,一位台灣基隆市民在觀看電視中關於軍演的報道。 [Reuters]

十一天後的5月31日,中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公布第二批中止「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關稅減讓的台灣進口商品,共有134項,涉及石化、紡織、機械、鋼鐵、車輛⋯⋯等傳統產業,影響金額約98億美元。比去年底公布的第一波12項石化產品,範圍明顯擴大。

6月21日北京發佈「關於依法懲治『台獨』頑固分子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意見」(簡稱「反台獨22條意見」),最重可判處死刑。台灣陸委會則在6月27日以調升旅遊警示級別回應,稱台灣民眾的人身安全將受嚴重威脅。

美國德州的山姆休斯敦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分析說,對中共官方來說,賴清德的就職演說「已經過了紅線」,內外都宣傳要「嚴厲打擊台獨份子」的中國政府,更不願意與之對話。「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未來要找回互信難度非常高。」翁履中對BBC中文說。

中國海警船資料照片。
中國海警船 [Getty Images]

在兩岸官方正式對話幾乎無法進行的情況下,兩岸「半官方單位」及地方官員的互動就更顯重要。今年發生兩起海上爭議——2月14日中國快艇在金門海域翻覆造成2名中國人死亡、7月2日澎湖籍漁船「大進滿88號」疑涉非法越界捕撈遭中國海警押至福建泉州。

七月底,「2.14事件」中方代表泉州台辦、海協會、晉江市紅十字會等人,與台方陸委會、海巡署、海基會等代表達成歸還中國漁民遺體、撫慰金⋯⋯等協議,細節則未透露。

澎湖海峽兩岸交流協會理事長、前國民黨立委林炳坤等人與福建省台辦處長李忠惠等代表協商,就「大進滿88號」事件達成共識,8月13日,除了台籍船長仍在中國大陸接受調查,其餘4人獲釋返台。

美國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非常駐研究員宋文笛接受BBC中文採訪時分析說,未來中國政府在兩岸「事務性」議題上,會保留「模糊處理的空間」,讓國民黨籍的官員或代理人有更多居中協調的機會,削弱賴清德的民進黨政府在兩岸事務的話語權。

他認為,雖然蔡英文在兩岸關係的論述「不能讓北京滿意,但有嘗試給出一點點『安慰獎』」。蔡英文在兩任就職演說中,都有提到將依循《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但賴清德就職演說中,象徵台灣與中國之間存有特殊關係的《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說辭消失了。

觀察賴清德政府三個多月因應來自中國政府的挑戰,翁履中認為,賴表現出「不示弱」、「維護台灣尊嚴」的強硬態度。他由此分析認為,未來北京政府更可能會「跳過台灣來處理台灣問題」:「你(台灣政府)要這麼強硬的話,我就跟你的大哥美國談就可以了。」

台美關係:美國大選或有變數

「基本上台美關係就是維持一個平盤。」常居美國的翁履中指出,在美國大選結果出爐之前,台美關係不會有顯著轉變。

賴清德上任後一周,跨黨派的美國國會議員團、美國智庫學者、前白宮官員等陸續訪台。翁履中說,美國官員藉由訪台顯示自己的抗中立場,這和蔡英文時代相同,而訪台的官員層級與頻率,基本上也是延續蔡英文執政時建立的模式。

宋文笛分析,如果台灣要繼續維持既有的兩岸路線,堅定自信地面對北京,那必須要有「強力的美國和西方伙伴的支持。」

但目前美國正在經歷大選,如果特朗普當選為下一任美國總統,他潛在的孤立主義傾向,可能以美國利益為優先,降低在拜登執政時期軍事、外交層面對台灣的支持力度,為中美關係、台美關係帶來變量。而參考美國立場行事的民主陣營國家,若看見美國降低「友台」熱度,也可能為確保自身利益,重拾之前的「友中疏台」政策。

朝小野大:賴政府內政的挑戰

賴清德的就職演說分為七大項重點,他在第一項就提到:「今年2月上任的新國會,是台灣時隔16年後,再次出現『三黨不過半』的立法院......我對未來中央和地方的互相合作、行政和立法的協調運作,寄予厚望。」

但其政府很快就遇到在野勢力——國民黨與民眾黨「藍白陣營」——的挑戰。

國民黨與民眾黨立委推動「國會改革法案」修法,經過三周的院會審查,在藍白陣營立委人眾優勢下,5月28日三讀通過。期間在立院法內爆發數起肢體衝突,執政黨、在野黨立委紛紛掛彩。立法院外,公民團體動員反對修法的群眾,發起之後被命名為「青鳥行動」的抗議,他們稱,集會最高峰人數突破十萬人。

三讀通過後,行政院提出的覆議案又遭在野黨以人數優勢否決,總統、行政院、監察院、民進黨立院黨團相繼聲請釋憲及暫時處分,目前大部分法條暫時凍結,全案仍在憲法法庭審理中。預計是否違憲的宣判將會不晚於11月出爐。

台灣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峻豪向BBC中文表示,賴清德很清楚朝小野大的局面,必定使他施政遇到挑戰,但比起在國會內對抗在野黨,賴清德的「當務之急」是要「快速提升支持度」。

賴清德以近600萬選票,得票率40.05%當選,不僅遠低於蔡英文第二任817萬票、57.13%的得票率,少於五成的得票率,讓賴清德成為20年來勝選得票率最低的總統。

張峻豪認為賴清德近期的「打貪揭弊」,讓他的支持度獲得顯著提升。

7月6日,賴清德上任47天,前桃園市長、曾任行政院副院長、時任海基會董事長的民進黨高層鄭文燦爆出貪污,證據指出他涉嫌在2017年桃園市長任內參與土地弊案。 五天後鄭文燦遭法院收押禁見,隨即被民進黨廉政會停權3年。8月21日,被視為「賴清德子弟兵」的民進黨立委林宜瑾涉嫌詐領助理費,遭檢調單位搜查。

桃園市前市長鄭文燦
桃園市前市長鄭文燦(中)因涉及收賄,被依貪污治罪條例起訴 [AFP]

張峻豪分析認為:「這種無差別式的打貪,更加可以去形成他民意上的正當性。」他進一步預測稱,未來賴清德可能會對民進黨官員疑涉貪污的重大案件重啟調查,例如新冠疫情期間台灣本土的高端疫苗(Medigen)開發案中可能涉貪的官員。

能源轉型:非核與減碳的挑戰

賴清德在就職演說中,兩度提到「能源轉型」,顯示這是他的施政重點之一。

台灣政府投入能源轉型,是順應2015年法國巴黎氣候會議(COP21) 的減碳需求,並協助企業對社會大眾、客戶、政府的減排承諾。世界各國逐步對高碳排企業課徵碳稅。台灣以出口為導向,企業必須積極減碳確保產品競爭力。

蔡英文2016年第一任期提出以2025為目標,推動非核、提升天然氣佔比、開發更多太陽能和風力發電等能源轉型政策;賴清德的「第二次能源轉型」則將目標放眼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加速開發更多再生能源,並且要在大力發展半導體、AI等高用電需求的產業下,確保供電穩定。

8月8日,賴清德上任80天,「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接受BBC採訪時,形容「這個委員會是台灣史上最高級別的討論,」以往沒有總統以召集人身份開過類似會議。

同一天,行政院通過「深度節能推動計劃」,預計4年投入353億新台幣(11億美元),促進節電206億度。環境學者認為,投入的資金和計劃規模,顯示政府節能的決心。

而近年再生能源發電不如預期,供電穩定的風險上升,使得「核電廠延役」再度引發討論。國民黨、民眾黨等在野黨立委,今年上半年提出《環境基本法》修法,為核電機組延役鋪路。

根據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李根政的長期觀察,目前賴清德政府仍是「依法朝非核家園邁進」,沒有因為產業大佬的呼籲、在野黨立委或民意的壓力,出現政策轉彎的跡象。

對照賴清德就職演說和上任一百天的施政成果,學者張峻豪指出,賴清德演說內容提到很多政策,包含應對高房價、打擊詐騙,甚至是改善被稱為「行人地獄」的交通亂象。「他提出這麼多的改革的戰線,開出這麼多改革承諾的時候,將來是不是做得到?一百天過後,這些問題可能會一個個被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