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缺藥多嚴重? 一文看懂如何運用缺藥通報平台

全球為何缺藥?

俄烏戰爭和新冠疫情是缺藥主因。疫情後生產線及缺工狀態尚未完全恢復正常運作,藥品原料來源短缺,藥師公會全聯會副發言人王明媛指出,俄烏戰爭也進一步導致原物料缺貨,再加上通膨導致原物料成本上漲,國際上加價搶貨,不只台灣缺藥嚴重,日本、美國等國家也同樣面臨缺藥危機,全球都在搶藥。

台灣缺藥有多嚴重?

自今年3月,上百萬名高血脂患者使用的降膽固醇藥「立普妥」缺貨,不少藥師就示警,這將是台灣30年來最嚴重的缺藥潮。民眾黨立委陳琬惠4月18日也指出,台灣明顯缺藥至少已持續3年。

今年1月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聯會曾調查各縣市院所缺藥品項,包括Amoxicillin(安蒙西林)、MGO(氧化鎂)、腸泌素(GLP-1)、Acetaminophen(乙醯胺酚)、PPI(質子幫浦抑制劑)、小兒止吐止咳塞劑/退燒藥等。此外,台灣由於藥價定期調降,陸續有國際藥商退出台灣市場,若是沒有替代藥品,就容易發生斷藥風險。

3月2日,總統蔡英文接見醫師公會時也曾表示,最近全球都有缺藥情況,因此將原先食藥署成立的「藥品供應資訊平台」,提升為衛福部「藥品供應通報處理中心」,讓藥局、藥廠和醫療機構可以即時通報和查詢藥品資訊,政府也能更迅速反應做後續的處理,亦會持續與藥廠溝通、協調。

不過,衛福部表示,有些藥常是特定品牌缺,但同成分的藥並不缺。截至4月18日,通報平台上只公告9項無替代藥品的短缺西藥。

西藥供應資訊平台4月18日所列目前無替代藥品品項。(圖/取自西藥供應資訊平台)
西藥供應資訊平台4月18日所列目前無替代藥品品項。(圖/取自西藥供應資訊平台)

如何運用缺藥通報平台?

衛福部為強化藥品穩定供應機制,成立跨部門「藥品供應通報處理中心」(網站:https://www.mohw.gov.tw/medicine)。

涵蓋西藥、中藥、罕見疾病藥品、兒童困難取得藥品、公費疫苗及傳染病用藥等供應,並整合5類用藥平台,包括食藥署「西藥供應資訊平台」、中醫藥司「中藥供應資訊平台」、醫事司「兒童困難取得之臨床必要藥品及醫材管理資訊系統」、國民健康署「罕見疾病特殊營養食品暨緊急需用藥物物流中心」及疾病管制署「公費疫苗及傳染病用藥之供應」。

除了中藥平台仍在測試力拼4月底前上線,西藥、罕病藥品、罕病特殊營養品和公費疫苗及傳染病用藥等平台已於4月11日正式上線。

西藥供應資訊平台網頁介面。(圖/取自西藥供應資訊平台)
西藥供應資訊平台網頁介面。(圖/取自西藥供應資訊平台)

民眾買不到藥品或業者如果發現可能有缺藥問題,可至通報平台查詢並回報,平台將進行案件查核,釐清是否真的缺藥,或者有可替代藥品。一旦確認有缺藥品項,也會向藥商徵求,並公告徵得藥商的聯絡方式以及供藥現況。

平台運行模式除了評估處理既有藥品通報短缺案件,也強化研擬防缺藥政策,例如推動國產學名藥政策,以提前預防藥品短缺;強化跨部門資料整合及主動監測,以早期發現缺藥事件;針對涉及跨司署之藥品短缺情事,透過跨部門合作處理,以穩定藥品供應。

西藥供應資訊平台公告短缺藥品。(圖/取自西藥供應資訊平台)
西藥供應資訊平台公告短缺藥品。(圖/取自西藥供應資訊平台)

通報平台效率受質疑?

藥品供應通報處理中心上路7天。民眾黨黨團副主任兼發言人楊寶楨指出,平台像「新瓶裝舊酒」,缺乏跨部門溝通;近來基層藥師觀察,每天仍有2至3種藥品短缺,顯見平台沒有太大作用。

楊寶楨舉例指出,像肺癌標靶藥「羅思克」沒有替代藥品,僅能「公開徵求」,但在平台上資訊2週才更新一次,對缺藥病患是一種煎熬;針對慢性病長期服藥和救命藥,應加快更新速度。

食藥署藥品組表示,個別廠牌缺藥相關資訊於評估作業完成後,則立即將短缺藥品供應狀況及替代藥品資訊公布於平台之「建議使用替代藥品品項」或 「無替代藥品品項」專區,供臨床端參考。至於每2週公布之案件辦理情形,係統計期間通報案件。

針對西藥部分,食藥署表示,已請藥品輸入業者至少每月與國外藥品供應商聯繫,確認藥品於6個月內的輸入時程及數量,請國產業者至少每月要確認生產藥品原物料於6個月內的庫存及到貨時程;並皆需妥善評估藥品庫存及國內臨床需求,必要時增加藥品輸入數量或儲備原物料,若6個月內藥品有不足供應之虞時,需儘速至平台通報,食藥署未來將定期公布前兩週通報案件的辦理情形。

不過,楊寶楨仍指出,《藥事法》規定,如因天災或其他不應歸責於藥商之事由,應於事件發生後30日內通報,但並未對延誤時間長短進行區別裁罰,藥商可能存有僥倖心態,政府若事後才審視6個月前的缺藥原因,即使開罰30萬也無法預先解決缺藥問題。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衛福部設藥品供應通報中心 發函促醫院與藥房全面盤點通報
WWW發明人發起計畫 盼遏止網路濫用
總統訪海地 旋赴聖克里斯多福和尼維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