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罹患腸癌率居世界之冠!專家示警:4症狀恐初期

▲ (圖/免費圖庫Pexels)

台北市 / 葉蓁倪 綜合報導

去年8月余天和李亞萍的二女兒余苑綺因直腸癌病逝,國內外至今也有不少知名人士為腸癌所苦,不過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教授蔡英傑指出,早期的腸癌治癒機率高,只要透過檢查自己的糞便,特別是出現4種型態的症狀,都必須提高警覺,懷疑是否為腸癌初期。

早期腸癌治癒率高 改變飲食可有效預防

台灣大腸癌的發生機率居世界之冠,也因為沒有明顯症狀,被稱之為「安靜的致命殺手」。蔡英傑表示,直腸癌高機率發生的原因,是飲食、運動習慣導致,尤其「高油高鹽、高纖食物吃太少、少運動、內臟脂肪、排便不規律」,而當腸癌出現症狀時,通常已經轉移,5年存活率降到10%以下。

其實,腸癌如果早期發現,是有高機率可以治癒,蔡英傑指出,多數腸癌屬於「高分化性腺癌」,生長慢、不太會轉移。且很多腸癌都是由大腸息肉經過5-10年的時間,才慢慢癌化而成,只要能早期發現切除息肉,就可降低癌化的機率。另一方面,蔡英傑也說,腸癌是少數可以主動的經由改善生活習慣,而有效預防的癌症之一。飲食避免高脂高鹽、多攝取益生菌、高纖食品;適度運動、勿過量飲酒、注意排便等等。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教授蔡英明指出4症狀,觀察是否為腸癌初期(圖/翻攝蔡英明粉專)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教授蔡英明指出4症狀,觀察是否為腸癌初期(圖/翻攝蔡英明粉專)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教授蔡英明指出4症狀,觀察是否為腸癌初期(圖/翻攝蔡英明粉專)

 

觀察糞便變化 留意4症狀出現恐初期

蔡英傑說:「20年前我在推廣腸道健康運動的時候,我就只專注推一件事情:『多觀察自己的大便』,上完廁所,別急著沖水,回頭看一眼,觀察大便的顏色、型態、味道,還有排便的感覺,這樣可以了解自己腸道健康狀況!」他特別點出,如果有以下4種症狀,必須特別提高警覺,便中有血或黏液、排便習慣改變、大變形狀改變、長期腹部不適等。

國健署補助50-74歲的民眾每2年1次免費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若是陽性就立刻安排大腸鏡檢查。蔡英傑認為,一般人年過50歲就應該去做大腸鏡檢,如果是有家族病史,應該提前到40歲就去做。他也提到,自己女兒剛過30歲去檢查,竟發現長了好幾個息肉,「腸癌年輕化是不爭的事實。」

蔡英傑曾被問過,「補充益生菌真的有助於預防癌嗎?」他解釋,基本上是有幫助的,對預防、預後復發,近年甚至有更多論文開始討論益生菌可以提升傳統治療效果,降低副作用,但他也強調,益生菌並非立即見效,只是長期的保健品,可依個人需求服用。

原始連結



更多華視新聞報導
白襪明星終結者漢瑞克斯 驚傳罹患淋巴癌
預防腎結石 風險族群注意3飲食不要碰!
每47人就有1人罹患大腸癌!國健署推補助 鼓勵民眾篩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