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老店】烘動老滋味 火盛製餅舖

超過70歲的鄭正宗(左)與陳素英(右)做麵包三十多年,靠著這家古早味小店拉拔孩子長大。
超過70歲的鄭正宗(左)與陳素英(右)做麵包三十多年,靠著這家古早味小店拉拔孩子長大。

位在台東關山的火盛製餅舖創立約70年,因為爆餡紅豆吐司成為遊客造訪台東必朝聖的店家,今年國旅夯更是搶手,沒預訂吃不到。

老闆鄭正宗與老闆娘陳素英早年製作漢餅、麻荖等中式點心,收入全數上繳雙親,起早摸黑打拚卻賺不到錢;逾40歲重新當學徒,學起西式糕點,轉型開麵包店,不僅拉拔子女長大,現在孫兒也決定接班。他們的人生就像烤紅豆吐司,雖然備料、烘焙過程繁雜,但熬過「烤驗」,最後入口的就是爆量的甜蜜滋味。

晚間8點,台東縣關山鎮的街道已沒什麼人影,不若多數店家拉下鐵門,火盛製餅舖燈還亮著。「今天剩下這些麵包了,妳要哪一個?弟弟怎麼沒來?」老闆鄭正宗與老闆娘陳素英坐在店裡,親切招呼補習晚歸的學生,一輩子顧著這間店,這些孩子他們從小看到大,名字、年紀都熟記在心。

紅豆吐司餡料遠比市售同產品豐富,剛出爐一撕開紅豆就會像熔岩般流下。每日限量約50條,需預訂才買得到。(80元/小條)
紅豆吐司餡料遠比市售同產品豐富,剛出爐一撕開紅豆就會像熔岩般流下。每日限量約50條,需預訂才買得到。(80元/小條)

老夫妻齊心 手作吐司夯

結完帳,陳素英慢步走向屋後,「我22歲嫁進來,彼陣做金柑仔糖、牛奶餅,一個賣一角,做整間也賺嘸錢。後來做麻荖、炒花生,40歲之前賺的錢都給婆婆,睡不飽也吃不飽,我才帶丈夫去學做麭(麵包)。」

她個頭不高,長年勞動傷了膝蓋,或許忙習慣了,71歲還是閒不下來。「我們的餡都自己做,紅豆是吐司要用的,吃起來要有顆粒感,只能用手炒。這個是月餅(封仔餅)的豆沙餡,用花豆做的,炒起來是芋頭色,很綿,咕溜咕溜很好入喉。」拿起大鏟子在炒餡機裡翻拌,忙到近10點才歇手休息。

火盛製餅舖的月餅(封仔餅)有白豆沙、綠豆沙2種口味,餡料綿密,冷凍後退冰一樣好吃。(120元/5個、230元/10個,需預訂)
火盛製餅舖的月餅(封仔餅)有白豆沙、綠豆沙2種口味,餡料綿密,冷凍後退冰一樣好吃。(120元/5個、230元/10個,需預訂)

隔日一早,夫妻倆7點多就開工,74歲的鄭正宗,雙腿都換人工關節,走路稍稍不穩,抱不動麵粉,用小推車拖拉。「吐司要發3次,一次就要半小時。阮ㄟ麭無放香料,用中種法,做起來放2天還是很軟。」老房子地板高高低低,不小心跌倒擦傷,他也要先讓粉成團,放著發酵,才處理傷口。

「疫情的關係,大家攏跑來這,每天都在操,都賣到光光。」陳素英說的不誇張,下午4點出爐,店面瞬間湧入人潮,本地人搬回傳承逾一甲子的月餅,外地客趕在上火車前搶購限量的紅豆吐司、芋泥吐司。答應接受訪問後,一度反悔,就怕吸引更多人上門,做不來。

火盛的吐司拿起來頗沉,整條賣不切片,因為刀一落下,分量比麵團還重的餡料就會崩流。口味稍甜,與鬆軟Q彈的麵包體一起入口,甜而不膩。「這做27、8年了啦!客人吃了好吃就一直介紹、po上網。」

凌晨就上工 做餅擔家計

鄭正宗(右)和陳素英(左)家庭背景差距甚大,因媒妁之言結婚。(陳素英提供)
鄭正宗(右)和陳素英(左)家庭背景差距甚大,因媒妁之言結婚。(陳素英提供)

店址位在關山分局附近,歷史約莫70年。「『火盛』是阮老爸的名字。」休息時間,鄭正宗坐在店頭,聊起堪比鄉土劇的舊事,「阮老爸姓林,原是台北縣(現新北市)三峽人,被招贅才到台東。起先在玉里有1間文具店、1間雜貨店,後來替人作保,2間店都被封掉。」為了謀生跑到關山開餅舖,自己不會做就找師傅,鄭正宗國小畢業就開始做中學,「嘸愛讀書就要做代誌啊!」聽起來像是他自己的選擇,妻子卻悠悠飄來一句:「阿母啊嘸惜啦!不讓他讀。」

鄭正宗是唯一繼承母姓的兒子,卻不得母親疼,即便如此,從小到大始終聽話,哥哥、弟弟在學校念書,他努力做餅幫助家計,25歲那年與小自己3歲的陳素英結婚。

對比之下,女方家庭好過許多,「阮厝是斯拉母 (混凝土樓層),嫁來這鉛片厝(鐵皮屋)。細漢放學還沒進家門,阿嬤已經準備好點心讓我們吃。」陳素英家裡有田,父親是村莊裡幫大家讀信、寫信的讀書人,「媒人婆說他很古意、父母很疼,多好又多好,碗糕啦!」陳素英語氣裡的怨懟藏不住。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她念的這本似乎難度高了些。身為長女,未婚時也要幫忙農務,並非手不動三寶的大小姐。成了鄭家媳婦,卻被日連夜的工作磨到身心俱疲,「從早上5點做到凌晨2點半,還要煮飯、洗衣。」那時代大家族同住是常態,與公婆、小姑、大伯一家一起生活,「大伯吃人頭路薪水不高,19個人靠這家店吃穿,只有我們這一房在做。」

為了賺錢,嫁娶大餅、逢年過節各式應景食品,從麵龜、春捲皮做到麻荖、生仁糖、寸棗,後來還賣起炒花生。孩子下課書包還沒放下就被喚去幫忙。大女兒鄭琇玲想到過往就害怕,「我不是很喜歡做這個。小時候要去哪裡都不可以,假日也不行出去。」

四十歲轉行 改開麵包店

別人過年是圍爐,他們忙到凌晨12點,「有一年,雞是我殺的,年夜飯只吃到長年菜跟筍絲,你說會不會生氣?」陳素英耿耿於懷的不是自己沒得吃,而是孩子的飲食被忽視。「生4個,頭二胎讓我媽媽帶,細漢ㄟ二個跟我,沒得吃,營養不夠,嚴重貧血。」

火盛製餅舖位在台東縣關山鎮,店外觀不顯眼,白底紅字的招牌看得出歷史感。
火盛製餅舖位在台東縣關山鎮,店外觀不顯眼,白底紅字的招牌看得出歷史感。

從年頭到年尾都不停工,然而總是窮忙,4個孩子的襪子破了,要跟婆婆拿錢添購,卻只「申請」到一雙的「經費」。自古婆媳問題最是難解,好幾次她想要搬出去,丈夫不點頭。聽著妻子叨唸那些年的不滿,鄭正宗在一旁尷尬地笑,「我卡傳統,希望在家顧爸媽,沒想過要離開。我丈人很好,幫了我們很多。」

40歲那年,生活費、4個孩子的學費壓力終於逼得鄭正宗動念脫離家裡的共產體制,決心轉行。陳素英在基隆開麵包店的表妹,力勸有烘焙底子的他們北上學做西點,去二十幾天,才剛學會基礎,回家一趟發現孩子生活無人照料,決定中斷學藝。

吐司出爐時間約下午4點,打電話預訂的客人前來取貨,還有些過路客會到店裡碰運氣搶購。
吐司出爐時間約下午4點,打電話預訂的客人前來取貨,還有些過路客會到店裡碰運氣搶購。

但不改變就無法扭轉困境,夫妻倆後來就近在台東當起「老學徒」,怕鄭正宗不會做、受挫放棄,陳素英跟著一起學,「師傅28歲,教我們40歲的。透早4、5點起床花生炒一炒,7點過去學,下午回來再繼續做家裡的事情。」奔波1年多,製餅舖轉型麵包店,同時硬起來,不顧母親反對,以貼補家用取代全額上繳,拿回經濟自主權。

不怕砸重本 用料要實在

開店第1年生意就很好,為了多攢點錢,營業時間從早上8點到晚上10點,依舊是全年無休,每天要做600個麵包、80條吐司,早上吐司切貨給早餐店,下午4點的麵包賣給下班、下課的家長與學生。

紅豆吐司的餡料都是自製,放得毫不手軟,份量甚至比麵團還多。
紅豆吐司的餡料都是自製,放得毫不手軟,份量甚至比麵團還多。

忙了大半輩子,公婆過世、孩子成人,一晃眼三十多年過去,不平與埋怨隨時間慢慢淡化,唯一沒變的是老店依舊受歡迎。問他們做生意的撇步,2人默契極佳,「哪有什麼,原料要好啦!」現在店裡麵包共二十多款,口味傳統、簡單,沒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祕方,「我們想說房子自己的、工自己的,食材成本高一點沒關係。」用料實在、大方是他們是最大的優勢。

鄭正宗(左)40歲才中年拜師學做麵包,做了三十多年,現在要傳承給外孫柳嘉誠(右)。
鄭正宗(左)40歲才中年拜師學做麵包,做了三十多年,現在要傳承給外孫柳嘉誠(右)。

「當初只為了顧三頓才開麭店,很辛苦,不想讓孩子接,沒想到會做這麼好,現在放掉又很可惜。」近年2人身體已不若年輕時硬朗,鄭琇玲捨不得爸媽,8年前決定回家幫忙。在店裡長大的外孫柳嘉誠,去年大學日文系畢業,也決定接下外公、外婆傳下來的老店,現在平日在店裡工作,假日還到高雄餐旅大學進修。

有了接班人,2人的心裡踏實了些,「紅豆再多一點,像阿嬤這樣。」教導外孫揉麵、包餡、整形,陳素英臉上笑意止不住,「這個星期六我不做,要跟老人會去台東。」幾十年來難得可以放自己一天假。為了讓家人吃飽拚了一輩子,現在終於可以卸下重擔,不用再從天袂光做到天黑黑了。

林妙蓮,白河人,牧師娘,53歲
林妙蓮,白河人,牧師娘,53歲

顧客意見:走過路過不能錯過

我們以前也住在關山,離開十多年,只要回來就一定會來買吐司跟月餅(封仔餅),走進來就問一下,走過、路過,不可以錯過。他們家的東西料好實在,封仔餅不油膩,紅豆吐司內餡超多,我覺得有點太豐富了,料好像不用成本,平常習慣吃很簡單的,會有點嚇到。

林妙蓮,白河人,牧師娘,53歲

更多鏡週刊報導
【台灣老店】揪弟肉搏興家夢 利利號
【台灣老店】八手同炒元祖沙茶 西市汕頭館
【台灣老店】挾牛逆天行 阿裕牛肉涮涮鍋

【雙11買下去】
👉好好買市集挖寶趣!最省最划算都在這
👉買什麼最划算?激省攻略包你買最低價
👉2021運勢如何?快來抽Yahoo雙11靈籤

更多財經相關新聞
國旅再添5柴火 助業者度寒冬
勞保分級表修正 影響395萬人
疫情壟罩 薪資成長連三年停頓
金控前十月獲利3,295億 續創新高
營建、不動產員工 逆勢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