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能否抵御中國軍事入侵?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台灣總統賴清德5月20日宣誓就職數日後,中國舉行為期兩日的「聯合利劍-2024A」大規模環台軍演。

賴清德在就職演說中誓言捍衛台灣民主,並呼籲北京停止對台灣文攻武嚇。

中國領導層將台灣視為中國領土,必須與大陸 「統一」,而且必要時可以動用武力。

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發言人李熹周四對官媒表示,環台軍演是對「台獨」勢力的「有力懲戒」,也是「對外部勢力干涉挑釁的嚴重警告」。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對德國之聲表示,中國近年來發展出「以軍事手段傳遞政治信號」的行為模式,這一次也不例外。

台灣的對稱戰力

台灣國防部譴責中國軍演是「不理性挑釁、破壞區域和平穩定行動」,並表示已檢派海、空及地面兵力應對,「全體官兵嚴陣以待」。

近年來,隨著不對稱戰力(又稱「豪豬戰略」)的擴大,台灣對中國解放軍的防御能力也隨之增強。該戰略主張使用使用較小型但高效的武器來對抗規模較大的敵方武力。

根據美國國會近期一份關於台灣防務的報告,華盛頓正推動一種非對稱防御戰略,該戰略「設想台灣投資旨在通過結合反艦導彈、水雷和其他類似的小型、可分散且相對便宜的武器系統來削弱兩棲入侵的能力」。

這包括使用無人機,例如去年推出的國產「銳鳶二型」無人機。

而移動式岸防巡航導彈系統(CDCMs)等低成本彈藥可以摧毀中國昂貴的海軍艦艇和裝備。

隱形快速攻擊艇和微型導彈突擊艇是其他相對便宜但非常有效的裝備。它們可以分散在台灣各港口的漁船上。

水雷和快速布雷艇則可使任何入侵海軍的登陸作戰復雜化。

台灣的天然屏障

地理位置是台灣防務的另一項優勢。全面攻台需要派遣數十萬軍隊穿越台灣海峽,這將是一項漫長而艱難的行動,大批船只容易受到攻擊。

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亞洲問題研究員薩克斯(David Sachs)寫道:「入侵台灣或成功實施封鎖 」將是 「現代史上最復雜的軍事行動」,需要海陸空三軍協調並與網絡戰同步進行。

薩克斯指出,季風季節意味著登陸行動一年中只有幾個月可以進行。

此外,入侵部隊需要的深水港口或足夠大的海灘登陸點非常少。台灣本島東海岸遍布懸崖峭壁,為大規模入侵提供了天然屏障。西部海岸水淺,這意味著大型船只需要停泊在離岸較遠處。

水雷、快速攻擊艇和導彈攻擊艇,加上部署在海岸和附近島嶼上的陸基彈藥,將在解放軍建立灘頭堡之前最脆弱的階段進行反擊。

薩克斯強調,即使入侵部隊能夠建立灘頭陣地,台灣的多山地形也會限制軍事行動。

台灣首都台北坐落在群山環繞的盆地中,只有少數幾個入口,給防御陣地提供了優勢。

台灣還為城市游擊戰做了准備,以防解放軍成功登陸。

便攜式防空系統(MANPADS)和高機動性火箭炮系統(HIMARS)等移動式反裝甲武器可以用於城市戰鬥,而建築物可以改造成兵營。

台灣增加國防開支

台灣還在大型武器系統上投入巨資。

美國是台灣最大的軍事援助國,數十年來,華盛頓一直根據《台灣關系法》向台灣出售武器,該法允許供應「防御性」武器。

台灣仍在等待美國交付價值190億美元的軍事裝備,包括戰鬥機、坦克、導彈和小型武器。2019年至2023年,台灣政府的國防支出平均每年增加近5%,從GDP的2%提高至2.5%。

盡管增速放緩,但2024年的國防支出預計將再次增加,達到188億美元。

中國想通過演習達到何種目的?

近幾十年來,中國以吞並台灣為目標,不斷擴大其軍事能力並使其現代化。

在台灣政局偏離北京利益的高調時刻,或者在美國議員與台灣官員接觸之後,北京往往會在軍事上「秀肌肉」以表明立場。

北京稱台灣總統賴清德為「危險分裂分子」。2022年8月,美國前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訪台後,中國在台灣周邊進行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環台軍事演習。

台灣淡江大學兩岸關系研究中心主任張五岳在接受德國之聲采訪時表示,此次的演習規模似乎小於2022年8月的演習,與當年的實彈軍事演習不同,北京這次沒有宣布「禁飛區」,而且演習只持續兩天。

張五岳指出,「聯合利劍-2024A」軍演的名稱透露了可能還有B、C等後續演習;這一次,盡管北京升高了壓力,但現階段看來,「風險仍然可控」。

不過,張五岳認為中國很有可能闖入台灣離島禁限制水域,以此「正式打破」此一概念,正如同過去幾年來推翻了「台海中線」的默契一樣。「北京現在是采取一個不斷漸進、不斷推進的方式,希望每一次的方式都能夠加大力度。」

關於中國軍事演習對台灣社會的影響,防務研究員蘇紫雲認為,隨著震撼效應的逐漸消退,中國旨在分裂台灣民眾士氣的「灰色地帶」戰術的有效性逐漸減弱。

(周昱君、李宥臻、Monir Gahedi對本文亦有貢獻)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Wesley Rah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