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與中歐智庫連線】中歐學者示警 中國以「菁英俘虜」戰術散播親中言論

記者何蕙安/報導

面對中國在全球展開的影響力作戰,中歐學者日前在研討會上警告,要格外注意中國施行的「菁英俘虜」(Elite capture)策略,即透過拉攏個別高層政治人物或社會精英的形式,傳播親中國的論述。在匈牙利、賽爾維亞與捷克政壇,已見到中國「菁英俘虜」戰術的成效。

「菁英俘虜是最危險的... 一旦『俘虜』到一個政治高層,就是一個策略性成功,甚至可能從『菁英俘虜』演變成『國家俘虜』。」捷克智庫「歐洲價值安全政策中心」(European Values Center for Security Policy)主任揚達(Jakub Janda)指出。

匈牙利智庫「政治資本」(Political Capital)日前舉行「中國不實訊息在歐洲、台灣與世界」網路研討會,邀請台灣、捷克與斯洛伐克等中歐國家的學者交流關於中國資訊戰與影響力戰的經驗。當天主持的歐洲大西洋整合與民主中心(Center for Euro-Atlantic Integration and Democracy)資深研究員伊諾泰(Edit Inotai)指出,歐洲國家長期以來面對俄羅斯不實訊息作戰,在中國的資訊戰手法上看到許多相異與相同之處。

參與研討會的包括捷克智庫「歐洲價值安全政策中心」主任揚達、斯洛伐克智庫「中歐亞洲研究中心」(CEIAS)執行長師馬杰(Matej Šimalčík);台灣方面,則由國策研究院執行長郭育仁、台灣民主實驗室執行長沈伯洋,分享在台灣觀察到的中國資訊戰模式與不實訊息案例。

楊達在會議中提到,「歐洲價值安全政策中心」將在今年在台北開設辦公室的計畫。他強調,正因為中歐擁有豐富應對俄羅斯資訊戰的經驗,且觀察到中國資訊戰也使用了類似的策略,所以希望可以落腳台北,與台灣分享中歐經驗。


圖1:上排從左到右:國策研究院執行長郭育仁、歐洲大西洋整合與民主中心(Center for Euro-Atlantic Integration and Democracy)資深研究員伊諾泰(Edit Inotai)、捷克智庫「歐洲價值安全政策中心」(European Values Center for Security Policy)主任揚達(Jakub Janda);下排從左到右:斯洛伐克智庫「中歐亞洲研究中心」(CEIAS)執行長師馬杰(Matej Šimalčík)、匈牙利智庫「政治資本」(Political Capital)主任克瑞柯(Péter Krekó)、民主實驗室執行長沈伯洋/擷自研討會影片

以「菁英俘虜」戰術散播親中訊息

楊達觀察,不論是俄羅斯或是中國,都認為中歐是一個可以發揮影響力的戰場,試圖在當地拉攏所謂「中立」的歐洲盟友,希望當策略性區域衝突發生時,不會所有的歐洲國家都站在美國那一邊。

值得注意的是,跟俄羅斯相比,中國在該區域進行影響力作戰時,特別顯著地採取了「菁英俘虜」的作法,透過拉攏當地社會的菁英或權力集團的方式,改變或掌握當地社會關於中國的論述。

「儘管(菁英俘虜)這套策略不見得在各國都見效,但已經有一些成功的案例。」楊達說, 在匈牙利、賽爾維亞,以及部分捷克政壇的政治人物,都非常支持中國,以至於在人權、國家安全等議題上對中國作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此外,該區域的資本家對於中國的態度也是傾向以經濟為導向,反對討論國家安全。

楊達表示,中國透過中歐政治人物或菁英傳播的論述,主要有四大主題:台灣、5G、人權與新冠相關等不實訊息。其中,新冠疫情議題是當中最新的議題,主要是撇清中國對於疫情爆發的責任、將中國描述成把醫藥設備與疫苗送去歐洲的救世主,以及反美言論。

師馬杰也持相同觀點,認為中歐各國政府必須承認,其面臨真正的挑戰是「菁英俘虜」。他指出,若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要改善歐盟與中國政府互動上的透明度。

中國收購當地媒體 並發動「假查核報告」 企圖改變論述

除了「菁英俘虜」的作法,中國也試圖透過收購媒體來改變論述。師馬杰舉例,在捷克,當一些當地媒體被中國公司收購後,他們的報導中國議題的調性劇變,從原先正反面與中性角度都有的情況,搖身一變只剩下純粹的正面報導。

斯洛伐克也有類似的情況,2019年香港民主派示威如火如荼之際,中國駐斯國大使館極力向當地媒體推銷親中論述未果,乾脆在當地商業週刊《Trend》上買廣告,以不經編輯審稿的方式,刊登了一篇將香港示威份子描繪成國內的恐怖份子的文章,引發討論。

師馬杰說,由於2019年的爭議實在太大,使得中國駐斯國大使館2020年試著故技重施、希望可以再發佈跟疫情有關的文章時,踢到鐵板,遭到雜誌社拒絕。

師馬杰指出,不只利用大眾媒體,一些比較小眾媒體也成為中國進行資訊戰的工具。此外,有些親俄羅斯的非主流媒體,也因為自己的理念,發布親中內容。

比較有趣的是,不像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系統與部分大使館頻頻發推文作政治宣傳,中歐地區的大使或是使館相對較少使用社群媒體發聲。不過,中國駐斯國大使館2020年推文中有一半的內容都與新冠有關,仍可以看出中國政府有意掌握相關議題中的話語權。

師馬杰也觀察到,中國同步展開「謠言破解」行動,透過「假事實查核」查核所謂「西方媒體報導的新冠不實訊息」,例如武漢醫師李文亮因為預警不明肺炎而被警方逮捕的報導。

師馬杰表示,儘管中國試圖拉開自己與疫情的關係,但似乎不是很有效。根據他們在歐洲進行民調研究,大多數受訪者在聽到「中國」時,第一個聯想到的關鍵字仍是「新冠病毒」,顯示中國的資訊戰並未成功打破其與疫情之間的關聯。

中國發布系列的軍事不實訊息

在研討會中,國策研究院執行長郭育仁則以國防相關的不實訊息為例,展示了一系列2020年6月起由「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畫」等單位發布的惡意不實訊息,內容宣稱美軍部署台灣、美國戰機進入台灣空域,以及台灣戰機叛逃等。他表示,在過去一年多,該單位發布軍事謠言的情況愈來愈密集。

當中也有充滿惡意而扭曲在台灣戰機失事事件的假訊息。例如今年3月有兩架F-5E戰機在空中擦撞墜海,一篇臉書貼文宣稱該事件為叛逃事件。

郭育仁表示,這一類的不實訊息通常是在詆毀台灣與美國、日本等其軍事同盟,製造台灣政黨對立、分化社會大眾,並試圖引發民眾對於台灣軍隊的不信任。


圖2:關於台灣空軍失事事件的惡意不實訊息/擷自臉書

從3C進化到3I 中國行動不再隱蔽

沈伯洋認為,中國的資訊戰已經不再是過去認為的「3C」(隱蔽Covert,強制Coercive,收買Corrupting),而進化為「3I」,分別為「資訊操控」(Information manipulation)、「投資」(Investment)、與「自願散播者」(In-between volunteer)。

「過去大家都說資訊戰是隱蔽的,但你若看看最近因新疆棉引爆的H&M商品抵制事件,沒有一個資訊戰行動是真的『隱蔽』的。」沈伯洋說。

在「投資」部分,沈伯洋提醒要留意三種投資模式,包括統戰部與國安部門直接援助或贊助在海外發布不實訊息的集團;中國投資與不實訊息乍看並不直接相關,但未來在重大事件時可以用來傳播不實訊息的產業,如遊戲、串流娛樂;第三種投資模式,則是付錢打造惡意不實訊息市場,包括接觸粉絲頁、社團、YouTuber、內容農場等,讓他們發布親中、反美或反歐盟的內容。

「我們常說社群媒體被武器化… 但在中國資訊戰上,我覺得是『人』被武器化。」沈伯洋說,透過意識形態拉攏或是利誘,有些人自願的將在社群平台上接收到的被操弄過的影片、照片或言論,轉發到私人聊天群組,使得不實訊息得以以有機的方式傳播出去。

參考資料

Political Capital, Hungary, Chinese Disinformation in Europe, Taiwan and the World - Challenges and Perspectives2021.04.28

首頁代表圖片:匈牙利總理奧班(Viktor Orban)2011年6月25日出席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舉辦的中匈聯合新聞發布會,出席者包括中國時任總理溫家寶(不在圖上)(路透社/Laszlo Balo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