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茶英國奪金獲強力推薦 新思維助攻國際行銷

(中央社記者陳韻聿倫敦27日專電)英國茶學院(UKTA)主辦的第二屆國際茶品競賽The Leafies結果揭曉,台灣有3家業者獲1金獎與3個「極力推薦」獎,幕後推手都是30-40歲新生代,以新思維將台灣茶推向全球。

意在提升選茶與侍茶專業以及茶品在高端消費市場位階的The Leafies今年有32個競賽類別,由12位在相關產業堪稱一時之選、文化背景各異的評審團成員在5天內以「盲測」方式評鑑約320件參賽茶品,選出總計13項金獎、36項「極力推薦」(Highly Commended)獎,以及7個特別獎。

來自台中的「冉冉茶事」在「重發酵台灣烏龍」競賽類別奪金獎,這也是「冉冉茶事」第一次參加The Leafies。南投「王寶山茶」在「輕發酵台灣烏龍」及「台灣紅茶」獲「極力推薦」獎,台北「埕畔茶坊」也在「輕發酵台灣烏龍」拿下「極力推薦」獎。

評審團成員、UKTA台灣茶講師林韋君接受中央社採訪時說,台灣茶持續在國際競賽獲獎有助提升能見度與市場地位。她認為有青壯年投入製作與行銷台灣茶十分重要,因為儘管獲獎不斷,台灣的茶產業一大隱憂是技術與文化傳承斷層。

另一方面,理工科出身的林韋君提到,作為「國際半導體重鎮」的台灣有必要思考將更多科學方法與創新思維帶入茶產業。

茶屋「冉冉茶事」主理人藍大誠可謂「創新思維」的一個例子。他的父親是師從「台灣茶之父」吳振鐸的茶學者藍芳仁,長年在農會輔導品種培育,但藍大誠出社會第一份工作是葡萄酒業務員,接著陸續取得日本SSI國際清酒唎酒師、英國WSET葡萄酒與烈酒中級認證,還曾研究精品咖啡,直到約12年前才回頭全心經營茶,並特別鑽研焙茶技術。

「若遲遲不改變作為,台灣精品茶可能20年後就會趨於沒落」、「我不希望我的小孩未來只能喝、也只認得珍珠奶茶。」

藍大誠的肺腑之言或許乍聽之下有些「聳動」,卻是出自對相關產業的長期近距離觀察,以及「知道台灣可以更好」的情感。

他接受中央社採訪時說,當初從單純賣酒轉而學習侍酒專業,其實是有意識地想把「餐酒搭配」以及釀酒、侍酒、品酒的概念導入台灣的茶文化,並發展茶在精緻餐飲的地位和表現力。

以他此次獲金獎的契作自然農法「鹿野紅烏龍」為例,他運用釀造葡萄酒抑制發酵的原理,在嚴格控制溫度和溼度的環境中,讓茶葉慢慢萎凋、發酵;透過拉長時間讓茶葉的狀態變化逐漸趨於一致,避免外部短時間加熱導致過多單寧酸。

此外,這款茶同樣經「慢工序」烘焙與熟成,以傳統焙籠慢火焙6次,每次烘焙後靜置熟成一個月,讓單寧逐漸軟化、水氣分布趨於均勻,如此反覆超過半年。

他是這麼形容這款茶的:反覆烘焙與熟成造就多層次糖化,有黑糖、楓糖、荔枝蜜香氣,中段有如同黑糖糕的濃稠感,尾韻則是烤番薯香甜味,帶著煙燻味與飽滿甜感。建議使用品飲橡木桶陳釀夏多內(oaked Chardonnay)的白酒杯,最佳品飲溫度為攝氏18至25度。

藍大誠說,他希望台灣能多以「風味」、「品味」、「產區」的角度看待茶,而不僅限於「品種」。例如葡萄酒有「產區」概念,指涉的不僅是地理位置,更包含微氣候、土壤狀態、牽涉自然環境條件差異的在地製酒工藝等「地方風土」,因此造就消費者可透過細細品味產生直觀連結與深層味覺記憶的「地方風味」,而不僅是按圖索驥「一言以蔽之」的「品種氣味」。

藍大誠指出,台灣必須勇於跳脫舒適圈和既有的「理所當然,但不見得毫無積非成是疑慮」的「傳統」框架,以「國際觀點」、而不僅是「台灣觀點」看待茶,避免自己人相互按讚。

他說,台灣業者可多方瞭解各國豐富的餐飲品味文化、市場趨勢和行銷手法,將台灣茶的潛能發揮到極致,台灣精品茶才能有長遠、健全的發展,而不是讓產業日益走向價格和品質的M形化、消費族群高齡化。台灣必須及早培養新一代真正懂得品茶、讓茶受到應有尊重的消費人口和從業人員。

對外部世界有越深入、寬廣的理解,就越容易為自己設定一個經得起客觀檢驗的有利座標位置。「埕畔茶坊」負責人蔡祺荃即是以「放眼全球」,鼓勵產業界主動出擊、「用好茶把世界帶來台灣」的心態在各國推廣台灣茶。

他近日將到牛津大學的茶藝社團推廣台灣茶,可能是第一個到牛津大學作這類專業分享的台灣人。他告訴中央社,非常希望明年可帶茶農一起來英國。

蔡祺荃在台北市大同區經營茶行10多年。在參加倫敦26日的The Leafies頒獎典禮、週末牛津座談回台後,他計畫與幾位台灣茶農一同拜訪泰國、菲律賓、日本等地的高階茶館,讓茶農親自體驗、觀察不同國家的茶文化與消費市場。

The Leafies的獲獎人來自世界各地,廣及英吉利海峽(English Channel)的澤西(Jersey)島至紐西蘭北島。蔡祺荃說,「世界上厲害的人太多」,台灣茶必須勇於與全世界競爭、客觀認識並學習打國際戰,善用「結盟」的力量,透過「利他利己」一起「把餅做大」,才有可能避免在舒適圈把市場越做越小。

他也提到,台灣多數人實際上對台灣茶不同產地的「風味」和風土差異不求甚解,造成業界容易陷入「能賣就好」的迷思,恐無助產業整體提升。

「王寶山茶」負責人王冠偉2018年與長姊王曉娟一同創業,去年曾獲The Leafies金獎肯定。

34歲的他說,「王寶山茶」茶園位於南投和彰化交界的八卦山上,致力生產頂級烏龍茶和紅茶。

他提到,台灣有眾多烏龍茶品種,且每座山頭都是寶山、每一個特色茶區都有代表性的茶葉,不同的氣候、海拔、溫度、濕度與土壤賦予每一款烏龍茶獨特風味,這就是台灣茶的魅力,也是「王寶山茶」品牌名稱的由來。

王冠偉告訴中央社,為提升台灣烏龍茶的國際能見度、贏得各國消費者的信任,提升製茶技術和品質管控十分重要。面對不同國家市場的需求,「王寶山茶」持續推出新品;競賽獲獎有助銷售,目前仍努力打入英國市場。(編輯:陳承功)1121027